近日,河北博物院增开了两家文创产品店,一系列结合院藏文物设计推出的文创产品全新亮相,引起人们的关注。近年来,伴随文化产业的不断创新发展,文创产品不再拘泥于杯子、笔记本、帆布袋等传统样式。博物馆、非遗项目等都在跨界融合中结合自身特点,积极拥抱新领域,以各具特色的文创产品讲述文化故事。
用文创产品讲好文物背后的故事
长信温饼、长信宫灯杯子、丝巾……走进河北博物院文创商品区,围绕院内镇馆之宝“长信宫灯”开发的一系列文创产品吸引了不少观众驻足。
“近期,我们开发了两个系列的文化创意产品,其中一个叫做‘长信温暖系列’。”河北博物院艺术设计文创经营部主任曹雪介绍,长信宫灯是河北博物院的明星文物,灯能带给人温暖。因此,根据“温暖”理念设计了长信温暖系列文创产品,其中包括丝巾、杯子、长信温饼等。
文创产品是盘活文化资源的一种途径,也是人们与历史零距离接触的一座桥梁。近年来,河北博物院不断从丰富的文物藏品中吸收灵感,将文物藏品的某些元素转化到文创产品上。这些充满历史感的文创产品,如同穿越时空的“讲解员”,引导人们去探寻历史烟云中的故事。
“就拿‘孩儿垂钓熏香盘’来说,产品灵感来源于我们的院藏珍品——北宋白釉黑彩孩儿垂钓纹枕。我们将垂钓孩儿画面立体化,并将孩儿手持的钓鱼竿以直香代替。”曹雪希望观众把文创产品带回家的同时,也能将一段历史镌刻于心。她认为,能够通过文创产品讲好文物背后故事,是文创设计开发的最高境界。
“文创产品不仅限于经济效益,它的社会效益才是第一位的。”曹雪认为,作为博物院的文创产品最终还是要服务于文化的传播。从长远来看,想要真正赢得消费者的青睐,文创产品必须有自己的特色,只有通过深挖文物内涵,让传统融入现代、让历史接续未来、让曾经活在当下,才能有更好的未来。
用年轻化表达吸引更多年轻粉丝
近年来,优秀传统文化资源与现代设计巧妙结合而衍生出的一系列文化创意产品不断涌现,成为年轻人追捧的“潮品”。有统计显示,近两年电商平台文创产品成交规模爆发式增长。过去一年,淘宝、天猫博物馆旗舰店的累计访问量16亿人次,其中有1亿用户是90后。
正是看到了文创产业发展的巨大潜力,今年3月底,省文旅厅等七部门印发《2020年全省文创产业发展重点工作方案》,提出2020年,全省将培育20家以上文化文物单位文创开发示范基地、20家以上非遗文创产品开发示范基地等工作目标。
那么,文创产品如何才能吸引消费者,尤其是年轻人的目光?
中国国家图书馆产品设计师仲瑄回忆起国图推出的敦煌梅花包的实例。起初,他们按照常规思路设计的产品并没有受到年轻人的追捧,直到2018年,仲瑄在敦煌石窟里看到了敦煌壁画真迹后改变了思路,采用年轻人喜欢的艺术表达方式,转为时尚、小巧的风格,还把藻井纹饰用在了肩带设计上,吸引了不少年轻的买家。
这件事让仲瑄意识到,只有用心发掘传统文化的现代感,把准年轻人的审美观,才能让产品走进年轻人的眼里、心里。
说起文创年轻化表达,近年来最吸引眼球的非故宫博物院莫属。
“奉旨旅行”行李牌、“朕就是这样的汉子”折扇等各路萌系路线产品,使600岁的故宫以一种前所未有的姿态变得年轻了。这种突出年轻化表达的文创产品,引发了年轻人的消费热潮。
在我省,探索运用年轻化表达开发文创产品的步伐,也从未停止。今年5月18日国际博物馆日,河北博物院在院内增开了两家文创产品分店。“新推出的车较纹系列产品灵感来源于满城汉墓文物安车上的车较纹图案,尽量贴近年轻人的审美,目前也推出了马克杯、皮带等产品,希望受到年轻人的青睐。”曹雪介绍道。
跨界让文创产品跳出传统样式
如果剪纸作品可以做成衣服花纹,你是喜欢“五子登科”图,还是“富贵牡丹”图呢?在承德丰宁五道营乡五道营村的剪纸工艺展厅,一件件融合剪纸元素的衍生品令人爱不释手。有游客评价:“披上一幅剪纸,感受艺术与肌肤、与心灵的零距离接触……”
丰宁满族剪纸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过去,剪纸作品仅仅当作挂画、年画。经过多年发展,当地探索出跨界发展的新路子,让剪纸艺术焕发出新的生命力。
除了服装,陶瓷茶杯、抱枕等也纷纷融入了剪纸元素。将欣赏性与实用性结合,传统剪纸快步走向市场,把“指尖技艺”变为“指尖经济”。
跨界不仅让传统文化不再遥远,逐渐走进寻常生活,更是让艺术品有了接地气的新途径。然而,文创产品如何跳脱出杯子、笔记本、帆布袋等传统样式,进一步延伸其他产业,是文创产业发展面临的新课题。
去年,老牌糖果品牌徐福记与被誉为“皇家园林博物馆”的世界文化遗产颐和园开始跨界合作,推出了三款糕点糖果礼盒。此外,故宫博物院与安踏、联想、健力宝、奥利奥、飞利浦等各行各业进行跨界合作,推出种类繁多的系列文创产品……与不同行业品牌的跨界合作,已经成为文创产品破解新课题的有效方式。
有专家指出,跨界融合是文化产业发展的必然趋势。催生文化创意与相关资源要素的不断融合,才能为实现社会经济创新发展培育新动能。
转自:河北日报
【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所属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违者本网将保留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力。凡转载文章及企业宣传资讯,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立场。版权事宜请联系:010-65367254。
延伸阅读
版权所有: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京ICP备11041399号-2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59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