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1月,一场猝不及防的新冠肺炎疫情来势汹汹,诸多行业陷入了停摆甚至困顿,影视文创行业作为第三产业更是首当其冲。从管理部门、影视企业到从业者个人都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然而,如同硬币的另一面,疫情也迫使我们停下来进行深度思考,我们也依然能看到许多新的机遇涌现。
面对"黑天鹅",影视文创行业从业者又该如何把握最新机遇,从而更好的应对不确定性,降低风险呢?3月16日 凡影科技创始合伙人,Freelancer自由客专家组成员王义之以"疫情之下,影视文创行业从业者该如何应对?"为话题,进行了一场直播分享活动。
一、回顾2003, 非典疫情之后影视行业发生了什么?
非典间接催化了中国互联网的发展
回望2003年年初,情形和今天非常相似。
一场非典疫情席卷整个国家,工厂停工学校停课,人们都宅在家里不出。非典疫情为所有人的工作与生活带来了诸多不便,却间接催化了中国互联网的发展。
在PC端快速发展的同时,智能手机在那个时间段出现雏形。
2003年6月 诺基亚6650 3G手机上市,同年 9月,大陆出现了第一款智能手机--中兴与商务通合作的388A,从此开启了智能手机时代。从2003年之后中国网民数与手机网民数都呈现快速的逐年上升趋势。
由于人们在疫情期间被迫足不出户,那些适合在家中使用的线上产品,例如社交、电商、游戏、影视等服务都或多或少地受到当时形势的推动。
腾讯在2003年3月组建游戏部门,同时上线了QQ秀这个对于腾讯来说最重要的营收产品之一。次年在香港完成上市,第一年互联网增值业务收入年增长91%,达到了4.39亿。
同年5月,淘宝上线。
同样是在非典期间,刘强东在人生中第一次注册QQ,开始网上卖货。
不仅于此,2003年新浪、搜狐、网易三大门户网站均实现了上市以来的首次全年盈利。互联网行业在2003年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利好影响。
而更值得注意的是,互联网行业的迅速发展使得各企业有更多的精力进行业务与技术的探索。
暴风影音、迅雷,电驴的陆续上线开启了视频影像在电脑端观看的元年,用电脑自带的光盘播放器,以及压缩成低分辨率的文件通过各种共享软件的下载,成为最初的内容供给方式,极大的推动了影视文创行业在线上的发展。
随着2004年ADSL宽带接入的发展和普及,到2005年左右,一大批在线视频网站集中涌现,呈现了井喷式的发展趋势。 2005年4月,王微创办了国内第一家视频网站土豆网,也是全球最早上线的视频网站之一。 2005年5月,周娟创建了56网。 2005年5月,姚欣成立了上海聚力传媒技术有限公司,也就是后来的PPTV。 2005年6月,雷量、张洪禹在上海推出PPS。 2005年9月,风行网上线。 2005年年底,冯鑫推出视频播放器酷热影音。后来收购暴风影音后整合成了新的暴风影音。 2006年12月,古永锵创立优酷。 2006年6月,李善友创立酷6。 从此,中国人的影像消费,从此打开了一个新的天地。
非典后的基础建设带动了内容消费升级
由于非典最严重时期与电影院常规上座高峰期基本错开,加之当时行业规模有限,所以2003年疫情对行业的影响并不大,甚至还刺激了内容消费。
当年9月份,《天地英雄》就收获了4500万票房,年底的《手机》达到了5600万票房,成为当年的现象级产品。
2004年,为了抵御非典带来的影响,房地产成为拉动中国经济最主要的抓手之一。随着房地产行业的兴盛,加之国家给予影院建设的相关补贴,影院的长期基建自此拉开序幕。
到了2010年,经历了7年积淀,行业基础建设有了阶段性的成果,全国影院数量超过2000个。如果没有前面几年的积累,《阿凡达》也很难在2010年引爆整个中国电影市场。
从上面这个图可以看到,其中有几个关键节点:2003年,2010年,2015年。能看出大部分观众跟大银幕结缘也就是5-10年,但是这个5到10年的时间,给内容消费所带来的变化也是非常有意思的。
那么到底发生了什么变化呢?
线下消费体验带动线上的消费习惯
大荧幕的发展带来了对大众对内容消费习惯的建立,影院内容的体验上升带来消费意识的提高,体验足够好会培养看正版内容的习惯。
如同我们去迪士尼乐园游玩之后,买正版玩具的动力一定会强很多,因为盗版既不便利又没办法唤起美好回忆。所以,影院带给线上内容最大的影响是大众开始乐于接受正版。
同时在供应端,2003年也是民营制片公司值得庆贺的一年,8月首批八家民营制片公司拿到了广电总局颁发的期望已久的"准生证"--电视剧制作许可证(甲种),也开启了国产剧繁荣的一个新时代。
同时,随着互联网的发展和移动端的逐渐普及,网剧也开始有了规模性增长。在2010年以前电视剧产量很大,但电视剧单集的成本非常低,2009年之后,包括网剧从最初几百万一部几十集,到后面的上千万一集,迎来了火箭式的增长。
和电视剧类似,网络电影也经历了类似跨越式发展,而2016年迎来了一个转折点,网剧和网络电影产量面临下滑,而主要原因是审查方面的收紧,而成本却依然在提高。
回顾背景,从改革开放以来,国人一直习惯于消费小荧幕。大银幕在80年代曾有过一度繁荣,但真正繁荣是在2010年之后。大银幕只是一个消费场景,带来的是内容消费趋势上的变化,被成本、明星与高质量的内容所放大,而整个内容消费的市场一直以来都在小荧幕端。
因此行业从业者应该意识到的是,"小荧幕上的变化是趋势,大银幕上的变化是结果"。
这就如同好莱坞B级片一样。因为小荧幕快且成本底才会不断创新,大银幕的超级英雄由于成本高相对来说一定很保守,虽然偶尔会玩脱,但这就是创新的代价。
二、影视文创行业正在发生哪些变化?
平台与平台之间的边界逐渐模糊
若干年之后,我们回顾2020年,《囧妈》网络首播的决定一定是标志性事件。
实际上《囧妈》揭示了一个有意思的事实是,像这样的头部高成本内容,网络已经有直接承载的能力。而在此之前,高成本内容只有通过院线方式首先进行变现,现在由于互联网流量的直接变现能力增强,对高变现渠道影院的依赖也有了下降趋势,这也是移动支付带来的变化。
不管是从最早的门户视频网站,还是到后来的优酷、爱奇艺、腾讯等平台,以及他们背后全面入局的阿里、腾讯等大资本,包括新进入局的头条,他们在电影行业里所呈现出的交锋,其实只不过是整个内容行业里的冰山一角。
因为在网络上广告收入得到提升,流量集中变现的能力也在越来越强,网络所能承载的内容成本随之升高,可以融入先前只有在影院才承载的高价值内容。
网络天生便捷性的优势,使得它逐渐在形成一个完整闭环,而在这个闭环里具有高变现能力的院线或者影院的作用在减弱。
网红VS明星的流动和融合在加速
在非视频时代的网络平台,网红跨到影像的壁垒比较高,但当下从网络平台崛起的红人,本身就是影像式的,多数也有着非常清晰的类型定位,某个角度上是补充了艺人供给的不足,他们往往会快速的被其他行业挖掘。
同时,之前明星在微博上的互动属于新闻式互动,而视频网站上是以视频为主的表演式互动,相对更具备消费属性。
像辣目洋子,刘宇宁等网红从短视频平台蹿红到大荧幕速度非常快。而主持人朱丹,演员郭冬临,歌手邓紫棋等都通过直播卖货或者与粉丝进行互动。
因此,在现在的环境下传统明星和网红之间的边界就变得越来越模糊,你是明星就是网红,你是网红就一定也是明星,比拼的是能够走多远,并不区分传播载体。
创作者从网络到大银幕的时间变短
从创作者的角度来看,随着网生成本的提高从网络到大银幕的整体时间在变短,成本壁垒也在同步降低。
2019年年底,凡影联合惊迷影视、蓝莓影业、乐创文娱、淘梦"星火计划"等多家机构进行了《青年导演生态调查》,一共调研了187位影视行业的青年创作者。其中有近四成的青年导演的首部作品的首发平台是在网络平台上,占到38%。
与排名第二以电影节做为突破口的不同路径是,虽然网络平台没有电影节足够精准,但却拥有了快速传播的机会。对于一些类型化、标准化的作品,创作者通过网络内容练手的机会在增加。
比较有代表性的几位是:
导演、演员肖央,2007年拍摄首部网大《男艺伎回忆录》涉足影视,并被大家熟识。2014年拍摄了自己第一部大电影《老男孩之猛龙过江》。
导演五百2009年导演电视剧《贱男日记》后一直在微电影和网剧领域创作,2018年导演院线电影《大人物》。
导演、演员大鹏,2012年自编自导《屌丝男士》火爆网络。2015年开始导演自己第一部院线大电影《煎饼侠》。
网络以相对较低的门槛,包容和帮助了这些青年创作者们的成长。内容载体的边界逐渐变得模糊,内容生产者们有了更宽的上升空间和通道。
那么从创作者、网红明星、影视内容的改变带来数字上最显著的变化是什么呢?
内容与内容之间的边界在融合
在凡影的观众调研中显示,有70%的电影观众无法区分网络电影和院线电影的差异。
声称看网络电影的观众,只有一小部分看的是真"网络电影"(来源:凡影2018年网大观众调研)
这也同步产生了一个疑问就是什么内容适合院线,哪些内容更适合网络,从现在来看尚没有绝对的答案。
从2020年春节期间的数据来看,春节期间全国网民人均使用手机时长比春节期间增加了30分钟,飙升至平均使用时长7.3小时/天。这个数字比去年同期增加近2个小时。而单从1月24日到2月6日这12天来看,就有30部网络电影上线,且日均播放量比去年同期增长124%。很多观众已经养成了在网络上观看电影的习惯,并且愿意为此买单。 同时,随着网络电影的逐步精良化,2020年1、2月份上线的网络电影,在题材上也出现了新的突破,除了传统的三幻妖魔、冒险探案等以外,还出现了历史英雄题材《辛弃疾》、扶贫题材《我来自北京》、打黑除恶题材的《灭狼行动》等。题材的多元化将必然吸引更多的分众用户。
同时我们也看到,以往网络会是高成本电影发行的终点,随着内容之间边界的逐渐模糊,网络也可以变成电影发行的起点。最为典型的是今年《唐人街探案》超级网剧的上线,延续"唐探"宇宙的故事,同时给即将上映的大电影做预热和造势。
短视频创作也在悄然发生变化
与2003年的非典时期相比,2020年传播环境已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民众线上数字化生活的时间大幅增长,我们已经习惯于在线上获取各种信息,同时我们所习惯的媒介形态也从图文为主的形式,转向了短视频、直播为主方式。
疫情期间,短视频成为许多足不出户的民众获取外界信息的重要窗口,其使用时长出现了明显上升,使用时长占到了整体的17.3%。而整个春节假期期间,日均活跃用户增长量最高的抖音、快手这两个短视频平台。
除此之外,还有需要注意的现象就是短视频在2019年迈向多元化,已经从高频次发布往打造高质量内容,专注于精细内容运营上转型。
所以 2020年的内容端必会呈现百花齐放的态势。短视频平台已经不满足于单纯的"短"和"快",其目标更多是想在5G时代,全民用短视频工具生产打造出更长时间,更精品的内容。
所以短视频之后的发展方向将必然是现在时长较短的小视频和长视频同处一个平台,前者快速的抓住人心,后者提供更丰富的信息。
例如抖音上"名侦探小宇"用讲故事的方式告诉女性怎么自我保护,比如还有个账号"我有个朋友",就是比较专业的导演团队出品,已经有些电影短片的风格。
虽然短视频创作现在相对于大荧幕内容比较基础,但这也代表着一个趋势,几亿人都可以做的事情,会在今后带给影视行业多么激烈的竞争或者输送多少人才。
二、疫情之后,影视文创从业者该如何应对市场变化?
上文说了内容、题材等话题,让我们回到从业者自身,看看在疫情之后影视文创从业者到底该如何应对市场变化?
总结起来,就是四个词:化整为零、专注类型、拥抱网络、打通渠道。
化整为零:小作战单位,更灵活应对风险
影视文创行业里的企业和个人的运转,都是围绕着项目来开展的。随着资本近几年更注重利润与单人净利润的产出,越少的人产生越高的净利润对于企业来才是最有利的。对于企业内部来说,小而精的团队,不但更易于管理,并且杠杆能力会非常强。所以在疫情面前,中小企业可以尽可能的将自己化整为零,化大为小。采用小作战单位,更灵活的应对风险。
个人企业化已经成为时代新趋势
在凡影近期做的青年导演与青年编剧生态调研过程中,我们补充了关于新冠疫情的调研。其中有约45%的编剧和54%的青年导演都明确表示收入受到了或多或少的影响。个体的抗风险能力非常薄弱。
而对于收入较高的从业者来说,将自己变得更灵活是最好的应对风险的方式。可以尝试将自己转化为企业,这样个人企业化之后,在国家系统里就有完备的信息,当遭受类似新冠疫情这样的风险的时候,就可以享受到国家更多针对性政策。此次疫情国家颁布的诸多扶持政策中,其中大部分都是针对于小微企业而非大型企业。所以,个人企业化在未来一定是必然趋势。
疫情之下,国家扶持政策一览(部分)
举一个简单的例子,1000万贷款对于文创行业很难,一家个人化企业50万贷款,20个人就可以做到,而且如果是文创企业,政府还会贴息。如果是刚毕业的大学生,政府甚至有一些免息的政策,加上手续费也才5000块一年,1%的成本。
所以行业自由职业者将自己企业化,变成经营者,稍大的企业将自己碎片化,成为创业者,是文创行业合理利用政策扶持和福利最好的办法。
专注类型:强类型电影会更受欢迎
2003年国产影片票房前三位的《手机》(喜剧)、《天地英雄》(动作)、《无间道2》(警匪/犯罪)之所以受到高度欢迎,是和其强类型息息相关的。
2020年疫情之后,情况预计会和2003年类似。预测到十月份左右会对于影视题材等方面从上到下进行重新定调,观众被压抑的观影需求会有反弹式的上涨,大家需要更具备娱乐性质的内容,强类型的电影会更受到观众欢迎。 类型其实就是代表着核心功能,对观众来说不用费心去想我即将看的是什么。例如爱情的核心功能是提供浪漫的感觉,不管长短视频中都是相似的,只要浪漫,就一定想到爱情。
恐怖、惊悚、动作、科幻等等所有的类型都清晰着对应着它的功能,当在这个功能上专注,那就能做到专业,并且更容易聚集跟这个类型相关的人员和资源,形成在某一类型领域的品牌效应。
所以专注类型就是打造专业,打造壁垒。不管在任何载体上都建议专注于一个类型。
拥抱网络:创作者要是玩家而不是卖家
随着5G时代的到来,内容的可能性才刚刚开始释放。未来内容可以撬动多大的杠杆还处于未知状态。目前可以看到微信正在内测视频号,所以行业从业者一定要了解网络可能对于消费带来的变化。
有关数据显示,阿里、京东每个平台预计10万种商品每天都有人直播,内容电商,即"内容+电商",其实就是把能吸引你的任何信息和商品销售结合。以前"内容+销售"我们叫做植入,在内容中植入广告,而今天的"内容+电商",则是在广告中植入内容。
对于创作者而言,各种平台需要以普通消费者的角度来思考。哪怕是院线电影这种内容的金字塔,其78%的观众月收入低于6000元。所以大部分内容创作者不是主要受众,观众的主阵地在网络,因此,内容创作者必须要对观众和对变革有敬畏心。
如果不去拥抱网络就失去了对趋势的判断。而所谓拥抱网络,就是创作者要把自己当成玩家而不是卖家,便于更好的进行创作。
打通渠道:内容的线上线下渠道之间无区隔
这里举一个典型的案例:迪士尼。
我们知道迪士尼的机构基本分为三个部分:
其一,是内容生产环节,包含有皮克斯动画、迪士尼电影、漫威影业等等,负责内容的产出:
其二,是与内容直接发行有关的渠道,包括音乐、电视,出版,戏剧,演艺,消费品、互动娱乐等等;
其三,是衍生线下线上服务体验,包括迪士尼乐园、迪士尼游轮等。
迪士尼是从90年代规划了整个图景,那是一个好莱坞大发展的时代,而疫情之后,中国文创行业必然也会开始一个大发展的时代。国家各省市也已经针对文创行业陆续出台一系列空前力度的扶持政策。
那么从业者就需要思考在疫情之后需要专注于哪个类型,目标人群在哪里,渠道又能够覆盖到多少。思考过这几个要素,相信对疫情之后个人的发展会起到良好的作用。
(嘉宾介绍:王义之,凡影创始合伙人,Freelancer自由客专家组成员。曾就职于耐用消费品领域,从事零售渠道的销售与管理工作,2011年转型影视行业, 2014年合伙创办凡影。通过"传播专业知识,提供智能工具"帮助从业者实现能力提升,为文创项目管理提供各环节的解决方案,助力"让创意更高效"。目前凡影已专项服务影视文综项目500余个,直接服务从业者15000人。)
【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所属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违者本网将保留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力。凡转载文章及企业宣传资讯,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立场。版权事宜请联系:010-65367254。
延伸阅读
版权所有: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京ICP备11041399号-2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59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