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升“含金量”,文化产业该如何突围?


来源: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   时间:2019-04-09





  “仓廪实而知礼节”,当物质生活富足的时候,人们对于精神生活有了更多追求。近年来,无锡文化建设总体态势良好,社会效益、经济效益持续提升,创新创造活力不断增强,但对照人民群众的更高期待,还存在薄弱环节。

  前不久,我市召开全市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会议,对实现无锡文化事业文化产业繁荣发展作了明确要求和部署。为此,本报推出“探寻无锡文化高质量发展新路径系列报道”,将从无锡文化产业发展、文艺精品创作以及城市品牌塑造的样本分析中,了解无锡当下所处的文化坐标,进而探寻文化产业和文化事业的高质量发展之路。

  近年来,很多人会对无锡的经济发展竖起大拇指。而作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无锡的文化产业现状如何?是否与GDP超万亿的城市能级相匹配?

  文化,是历史积淀物,是一种社会表象,更是一种生产力。在经济繁盛的当下,有必要让文化贯穿发展的每个环节,让文化渗透社会的每个角落。无锡有着深厚的人文底蕴、优越的地理区位、坚实的经济基础、活跃的科技创新,这些都是发展文化产业的有利条件。但面临的实际情况却是,我市文化产业发展总体层次和“含金量”还有待提升。如何寻找一条符合自身实际的特色发展之路?如何抓住产业发展的新机遇实现突围?这是一道需要多方合力破解的现实问题。

  看“滨湖样板”的文化产业转型路

  产业发展如何通过文化元素的导入实现转型?也许,我们可以从以下“滨湖样板”中找寻答案。

  见到凤凰画材董事长陈卫宏时,他刚从越南基地出差回国。经过20多年发展,凤凰画材的产品在世界50多个国家、地区的市场上流通,陈卫宏本人也是满世界跑。他告诉记者,凤凰产品去年在美国亚马逊上线销售,尝试跨境电商“战绩”斐然,有望三年之内销售额突破1000万美元。今年,他又高薪挖来国际一流的技术团队,准备在颜料市场大展拳脚,“下半年我们自主研发的颜料品牌就能面世,有望打破欧美品牌垄断的局面”。打造自主品牌、抢抓产业发展机遇、关注人才培养,陈卫宏说,这是凤凰多年来在文化领域发展制胜的“法宝”。凤凰品牌在世界级舞台上的亮眼成绩,是滨湖文化产业转型发展的缩影。目前,滨湖有各类文化企业1300余家,其中,规模以上文化企业87家,涵盖影视制造、文化旅游、动漫网游、出版发行、演艺娱乐等多个行业领域。

  文化产业是新产业、新业态、新商业模式,近年来呈现出全新的发展格局。抓住这一发展新格局的还有国家数字电影产业园,它是滨湖文化产业转型升级的“代表作”。从创园之初,该园区就以电影工业的模式打造影视高端制造产业,而今通过“科技拍摄+数字制作”,让它实现有别于其他影视基地的错位发展。2018年园区全年实现产值55亿元,《流浪地球》《疯狂的外星人》《飞驰人生》等一大批大片好片都打上了“无锡烙印”。

  目前文化产业与信息、旅游、体育、教育等领域正发生着普遍的渗透和融合。利用得天独厚的自然风景资源,灵山集团以文化为底蕴,通过“文化+旅游”融合发展,实现旅游资源外延扩展、内涵深化和旅游产业转型升级。灵山集团相关负责人说,依托品牌输出、文化创意输出、管理输出等手段,灵山已经累计为山东、陕西、江西等旅游大省的诸多城市提供了全产业链服务,品牌输出的合作项目达40余个。

  “对地方政府部门而言,完善产业发展环境,激发企业抓住机遇创新创造,同时有针对性地加强扶持,文化产业发展才能获得更有力的保障。”有关业内人士表示。

  打造“园地”助企业孵化成长壮大

  无锡被评为江苏唯一的国家文化出口基地,和凤凰画材起的作用密不可分,可惜在无锡这样的企业还不多。“文化产业发展需要‘领头雁’,以及由此为核心的产业集群。”江南大学设计学院院长张凌浩说,深圳之所以在文化产业发展上紧逼北京、上海,正是因为拥有腾讯、华强动漫、华侨城、雅昌等一批领军型文化企业。而我市2018年规上文化企业总数少于省内南京、苏州和常州。由此可见,无锡要实现文化产业大发展,迫切需要培育发展一批有规模、有效益的文化企业,尤其是领军型文化企业。

  下转第2版>>>上接第1版>>>有业内人士表示,我市“文化+”似乎仍处于初级阶段。“长时间以来,‘文化+’还多是停留在口头,尚未渗透到企业运作的血脉中。”该人士表示,“文化+”要真正发挥作用,必须将其融入到企业的商业模式构建、盈利模式变现以及运营管理等整个流程中,而不是与相关产业构成“两张皮”。

  更好地实现融合发展功能,一批优质的文创园区载体不可或缺。在北京的798艺术区、尚8文化创意产业园,上海的M50创意园、田子坊文化产业园,深圳的华侨城创意文化园、大芬油画村,都集中了来自全国各地的文艺青年,极具创意又后劲十足的企业形态在这里被孵化成长壮大。在无锡国家数字电影产业园内也集聚了600余家影视企业,探索着影视发展的新可能。显而易见,这些平台载体促进了当地文化产业更长远的发展。“要积极打造文化创业孵化基地,推动众创空间建设,为小微文化企业提供成长‘苗圃’。”张凌浩说,无锡具有集聚效应的“园地”还太少,中小企业的成长空间也有限。

  除了缺少领军企业以及特色产业集群,文化与城市发展的关系问题也成为业内专家学者关注的焦点。“西方发达国家的诸多城市在面临城市郊区化、产业空心化时,实施以文化创意为核心的都市再造战略,推动城市转型升级。”市委党校副校长谭军表示城市更新中文化不能缺位,否则将导致文化产业发展的滞后。

  加强政策精准度助产业提质增效

  “市场主体要壮大,政策体系必须跟进。”谭军说,解决目前无锡文化产业存在的“痛点”,加强政策的精准度和扶持力度,要提高政策“含金量”,并且能够按照规划目标一步一步向前推进。张凌浩也提出,文化产业要提质增效,就得加大对重点项目的扶持。2017年年底,上海《关于加快本市文化创意产业创新发展的若干意见》发布,针对文化企业普遍反映的“难点”“堵点”,提出针对性解决方案。一年多来,各个细分领域的政策不断被实施,文化产业起到了很好的凝聚人、提升人和创造社会新价值的作用。

  据了解,我市目前正在加紧研究更有针对性的产业扶持政策,制定出台《文化产业发展三年行动计划》以及《关于推动无锡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政策措施》,以此推动各类要素向优势领域、优秀企业、优质项目集聚,形成一批具有较强竞争力和影响力的规上文化企业。“万亿GDP之后,发展文化产业是必然的选择,”业内专家说,发展文化产业需要分阶段进行,首先是文化旅游业的发展,通过旅游带动人气,促进文旅产品的涌现;其次,是大力发展地方特色文化产业;最后,便是打造以城市形象为IP的整体产业。“这涉及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是一个系统工程,哪个环节都不能落下。”该专家表示。


  转自:无锡日报

  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所属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违者本网将保留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力。凡转载文章,不代表本网观点和立场。版权事宜请联系:010-65363056。

延伸阅读



版权所有: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京ICP备11041399号-2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59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