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北京市丰台区卢沟桥乡东部的菜户营村,凉水河畔,工人们正在加紧改造48间经过专项整治和腾退清理的门脸房。不久后,在这近1000平方米的腾退空间上,人们将会看到“一站式服务大厅”“图书阅览室”“村民活动室”等公共文化设施——其中的重头戏当属“菜户营村乡情陈列室”,它记录了这个曾经的果蔬之乡在城市化中的变迁脉络,留下宝贵的集体记忆。
近年来,完善农村公共文化设施、丰富村民精神文化生活正日益引起重视,在首都文明办联合北京市农工委、市财政局的政策引导下,一座座“乡情陈列室”在京郊各镇拔地而起,这里集中了从村民处搜集而来的实物档案,微观的物件在漫长的时间序列里触发了真实可感的记忆与乡愁。
一座时空变换的长廊
“一阵晚风一阵凉,晚风悄悄问夕阳……”走进“崔各庄乡乡情村史陈列室”的一间小屋,屋内顿时亮起昏黄的灯光,长方形书桌上的录音机里飘来邓丽君的歌声,望着床边挂着的电影《钟声》海报和褐色床头柜上的老牌电扇与黑白电视机,游客明白,自己这是回到了1980年代。
在“崔各庄乡乡情村史陈列室”,这样的小屋一间连着一间,每扇门连通了不同时代。这里的室内陈列室共复原了上世纪40年代到90年代的乡村生活图景,无论是被还原的私人家庭场景还是诸如“供销社”“村支部”一类的集体场所,皲裂的土墙、落灰的煤油灯、表彰“先进工作者”的奖状、搪瓷洗脸盆、花花绿绿的粮票……这些零零碎碎、极具年代感的细节拼凑起了一部崔各庄乡村民日常生活的演变史。
据陈列室设计师吴运涛介绍,这个占地总面积达1500平方米,建筑面积为217.4平方米的乡情村史陈列室于2014年建成开馆,到如今已收集了近千个品类的展品。这其中有从村民处搜集来的蕴藏私人历史的老物件,也有吴运涛自己去旧货市场“倒腾”到的,还有些是游客参观后主动捐赠的。
谈起创建陈列室的初衷,吴运涛说,随着崔各庄地区的拆迁增多,村民的生活格局发生了变化,有关乡村的记忆也越来越稀薄,他希望通过建造这样一个“好看、好玩”的村史陈列馆,以沉浸式体验让人回到过去,让乡愁有所安放。
传承勤劳奋斗的村风
除了记录变迁历史,村史馆往往也保留和延续了村落里的集体精神和价值风尚——坐落于通惠河畔的高碑店村史博物馆便通过三个不同历史时期的内容展示,重现古村风韵,再现了一代人勤劳奋斗、勠力同心的精神面貌。
高碑店村是一个有着千年历史的古村落,这里曾经是京杭运河上的漕运码头,来往各地的商船须从此处中转,将物资运往皇宫。走进高碑店西社区办公楼地下一层,迈过一间拱形门进入村史博物馆的“漕运展区”,观众可以看到渔船、鱼叉、渔灯和小金鱼挑子以及老井口等实物,似乎再现了那个择水而居、商贾云集的盛时景象。
“我们这里曾有个说法,‘金窝银窝不如高碑店村的老闸窝’。后来到了解放后,我们这里的人还是勤勤恳恳地奋斗,有好些人成为那时的劳模。”高碑店村史博物馆负责人指着一张周总理颁发的劳动奖状说道:“高碑店能有今天,靠的就是大家这种积极勤劳的态度!”
据介绍,这个面积约600平方米的村史博物馆于2012年对外开放,展品均是从村民处收集而来的实物,共200余件。
高碑店村民邢桂芬曾亲历了“改革开放”展区中高碑店村一系列翻天覆地的变化,走到“灌渠治理”展览处,望着墙上今昔对比的图片和底下领导班子密密麻麻的治理笔记,她掉下了眼泪:“当时的通惠灌渠污染严重,老百姓的生活严重受影响。2003年村里组织‘千人会战’,上至市区乡领导,下至村民百姓,都参与了这次会战。那时候还要做老人的思想工作,把河边的坟迁走,真是太难了。”好在全村人的团结一心,使治理灌渠工程终于竣工,如今清澈的通惠河成了村民们休闲散步的好去处。
据悉,2013年以来,北京市已建成乡情村史陈列室290个,总面积10余万平方米;未来三年,北京各涉农区将再建设231个乡情村史陈列室,传承乡土文化、留住乡情乡愁。
原标题:村史博物馆:留住“看得见”的乡愁
转自:文汇报
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所属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违者本网将保留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力。凡转载文章,不代表本网观点和立场。版权事宜请联系:010-65363056。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