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物馆,从“快快来”迈向“细细看”


来源: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   时间:2019-03-19





  南京博物院18日发布公告称,将于4月起全面推行预约参观制度,并将每日参观人数限制在2.5万人以内。如果说免费开放使博物馆从“高冷”变热门,提高了服务公众的规模,那么限制客流则可以提升公众的参观体验,使服务更精细化、人性化。

  发布公告,南博每日限客2.5万

  公告称,观众最多可以提前20天通过微信小程序“南京博物院”或南博官方网站预约,每个账户一次最多预约10人。此外,未成年人进馆也需预约亲子票,一个成年人最多可为3名未成年人预约参观。参观时需在入口闸机刷本人身份证进入,亲子票进馆时需刷成年人身份证。如果无法通过官网、微信预约,或预约后忘带身份证,观众可以在现场使用自助预约机取纸质票,港澳台同胞可以在现场输入身份证号取票,外国友人则需凭护照人工取票。

  那么,参观人数的上限2.5万人又是如何确定的呢?今年1月底,南博开始启用全新参观预约机制,经过2个月运行,结合数据分析和观众体验,最终确定每天最高预约人数2.5万人,其中9时至12时1.3万人,12时至16时1.2万人。上午门票须在当日13时前进馆,下午门票须在当日16时前进馆,过时门票将作废,需重新预约,否则无法进馆。

  “限制客流量并非我们本意,博物馆是公益性场所,承担全民教育功能,理应无门槛接纳所有想来参观的人,但是南博在周末和节假日往往出现排长队等待入馆的情况,展厅内太过拥挤既影响参观体验,又给场馆运营、文物保护和观众安全带来了隐患。”南京博物院社会服务部主任郑晶在接受采访时表示,“南博的理想日接待量为1.5万人—1.8万人,但是2018年全年接待达366万人次,超过2.5万人的日子超过了30天。我们既希望人们都来博物馆参观,亲近文化,又希望观众在我们南博有美好的体验,所以限流其实是在观众数量饱和后,对参观质量的一种追求。”

  对于“想来就来”随兴所至的参观,预约当然是一种不便,不过对于南博限流,多数网友表示理解,谁都希望能在一个安静轻松的环境中品味文物之美,排队进馆、人挤人看展的体验并不美妙。有网友留言说:“下次来之前我先看看人数,如果超过2万人,我就换一天错峰看展。”

  预约进场,让免费开放体验更美好

  南博并不是我省第一个实行预约参观的博物馆。

  苏州博物馆从2012年开始实行预约参观,如今通过网站和微信,观众可以预约在某个时间段入场,不仅时间可以精确到一小时以内,也可以看到剩余名额。网上预约比到现场领票有一个优势,那就是不用排队,观众凭预约号就可以从绿色通道入馆。

  苏州博物馆馆长陈瑞近告诉记者,苏博去年接待了318万名观众,压力着实不小。不过苏博没有实行全员预约,而是拿出一半的名额在网上预约,没有预约的观众也可以排队入场。他说:“我们主要控制的是在馆人数,最初我们同时在馆人数不超过900人,服务能力提升后放宽到1200人,达到上限我们就会放慢入场速度,但是预约观众则不受限制。通过预约制,我们不仅可以减缓周末和节假日人数过多的潮汐式冲击,也可以对每个小时的观众数量进行调节。这些年的实践告诉我们,没有预约制,观众的满意度肯定达不到现在的程度。”

  钟山风景区是海内外游客到南京的必游之地,以前常常人满为患,既影响庄严肃穆的陵园氛围,也不利于游客瞻仰凭吊。去年6月起,中山陵试运行实名预约免费参观,并于今年元旦起正式实施,游客最多可以提前30天预约,工作日到节假日的参观名额从1.8万人到3万人不等,国庆节和春节等重大节假日平均每天5万人,单日最高达7万人。

  “免费开放配合预约制,效果会更好。”中山陵园管理局票务中心主任朱军说,“我想强调的是,预约区域只限于中山陵,美龄宫、音乐台、明孝陵、灵谷寺等都不需要预约。陵园区不应该喧闹嘈杂人挤人,预约制既保持陵园的庄重,又避免游客太多对绿化、环境和文物带来的压力。我们还特地禁噪,禁用扩音器,而使用带耳机的讲解器,提高观众的舒适度。此外,预约制还可以削峰填谷,避免高峰时段人山人海,把参观变成爬台阶、数人头。例如预约下午2点的游客,上午就可以去看看总统府、明孝陵,带动其他景区的参观人数,对于发展全域旅游很有帮助。”

  重要信号,博物馆行业将进入新阶段

  如果以省份为单位,那么江苏博物馆系统是全国接待观众人数最多的,2017年就已经突破了9000万人次,文旅融合给博物馆发展带来更大的机遇,而参观人数的节节攀升无疑也给博物馆的服务带来了挑战。

  刚刚召开的全省文物工作会议上,省文旅厅厅长杨志纯表示,文博场馆往往成为国内游和境外游的重要目的地。据中国旅游研究院统计,今年春节期间游客参观博物馆的比例高达40.5%,文博场馆日益成为有温度、有故事、有品位、有体验的文化客厅。

  预约制其实是应对参观人数过多的一种调节手段,越受欢迎的文博场馆越会考虑用预约制来缓解客流冲击,保证参观体验。记者从省文物局了解到,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等文博馆也在考虑推行预约参观制。

  “博物馆提升服务公众的能力,既要看数量,也要看质量。”南京博物院院长龚良接受采访时表示,“实行预约制,博物馆就可以告知观众某一时段客流量已经达到什么量级,观众看到预约人数达到1.5万的时候,就知道进馆的体验比较好,超过2万时,就可以考虑是否换个时间再来。所以说限流的初衷和重点不在限制,而在于使参观体验可以预期,让观众心里更有数。”

  在他看来,限流更像是一个信号,提醒我们关注博物馆行业的发展即将进入一个新阶段。对博物馆来说,可以考虑建新馆、分馆,从而办更多的展览接待更多的观众,使文化遗产走进更多人的生活。而对于江苏这样的文化大省来说,则需要通盘考虑如何盘活现有的文博资源,比如扩建场馆,办联展、巡展、特展等,让更多的人走进全省各地博物馆,让文物发挥更大的社会效益。

原标题:博物馆,从“快快来”迈向“细细看”

转自:新华日报


 

  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所属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违者本网将保留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力。凡转载文章,不代表本网观点和立场。版权事宜请联系:010-65363056。

延伸阅读

  • 博物馆相关旅游产品持续升温 “90后”游客占一半

    5月18日是一年一度的“国际博物馆日”,记者从多家OTA获悉,近来受《我在故宫修文物》、《国家宝藏》等节目的热播影响,公众对博物馆的关注达到了一个新高度,博物馆也成为“新晋网红”,特别是历史文化类博物馆。
    2018-05-18
  • 让文化企业做到“坐怀不乱” 原创创意怎能缺席?

    如果一个文创企业能够坚守自我,用更多的时间构思属于自己产品的创意,考虑成熟后再推出一款产品,这样做一款则可能成一款,既节约了时间,也能够获得不菲的经济效益,何乐而不为?
    2018-03-30
  • 从

    从"拿来"到"原创" 促进文化类节目创新升级

    2017年被称为中国电视的文化类节目创新元年,2018年第一季度,《国家宝藏》《如果国宝会说话》让历史文物成为“网红”,正在播出的《经典咏流传》《信中国》成为新的综艺“爆款”。今日中国的文化气象在节目中找到了窗口。
    2018-03-29
  • 乡村振兴 文化先行,地方戏要当好乡土文化表达者

    地方戏是流行于一定地区,具有地方特色的戏曲剧种的通称。浓郁的乡土气息是地方戏与生俱来的特征。乡村要振兴,文化应先行。散发着浓郁乡土气息的地方戏,理应当好乡土文化的表达者,为乡村振兴注入文化动能。
    2018-03-27


版权所有: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京ICP备11041399号-2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59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