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5日晚间,北京故宫文化服务中心官方微博发帖称:"故宫淘宝原创系列彩妆,从外观到内质仍有很多进步空间。所以我们决定,全线停产,不断完善,直至把最好的推送给大家。"针对有网友询问为何停产,北京故宫文化服务中心回复称,系因为"口红外观反馈不够高级,膏体顺滑流畅度和颜色都有进步空间。眼影珠光颗粒不够精细,部分颜色有飞粉现象。腮红粉色挑人,橙色尚可。点翠蓝色实用度欠佳。"
曾被"吹爆"的彩妆产品 "出道"26天既停产
自2018年12月11日上线到2019年1月5日停产,故宫淘宝系列彩妆"出道"仅26天。
事实上,在发布后,这些彩妆几乎瞬间就获得了一片好评。
当时,有网友认为这是"可以突破亚洲冲向全球的设计";也有网友觉得,这些颜色"配上故宫的这一系列元素解释,瞬间觉得高贵不容侵犯";还有网友称之为"收藏品";另一位网友则说得更直白--"我是男人都想买"。
产品将故宫博物院所藏文物的元素融入彩妆设计之中,连口红的颜色都出自宫中文物的颜色。例如,郎窑红出自清康熙年间郎窑红釉花囊;而美人霁则源于清康熙时豇豆红釉菜菔瓶;此后发布的玲珑五色墨口红的设计元素源于故宫博物院藏"大富贵亦寿考五色墨"。
这些都让彩妆带上了浓浓的中国风。一众买家也因此被"圈粉"。而"玲珑五色墨口红"中的蓝色口红,更是因独特的颜色备受关注。
早前曾有美妆博主第一时间展开测评,称仙鹤系列腮红"超级好看",但"日常用的话总有一种大材小用的感觉";仙鹤系列口红紫靛色"不太适合黄皮肤",而祭红色口红虽然"很有高级感",但"膏体质地一般,比较难涂开";高光粉虽然有红黄白绿色的波浪,可涂在手上都是"一样一样的银白色";点翠眼影很美,但"不是一个日常的颜色"。
根据用户反馈,本次停产的彩妆产品包括,去年12月11日发布的仙鹤系列眼影、腮红、口红,螺钿系列眼影、腮红、口红,点翠眼影,层波叠浪高光粉;以及12月20日发布的玲珑五色墨口红等产品。
同时,故宫淘宝也对这些反馈非常关注,并坦承彩妆存在的问题--口红膏体顺滑流畅度和颜色都有进步空间;眼影珠光颗粒不够精细,部分颜色有飞粉现象;腮红粉色挑人,橙色尚可;点翠蓝色实用度欠佳。
注重用户反馈 "未来的更好"
现在,文创产品已经越来越受欢迎,故宫的文创产品更可谓翘楚。12月11日上架的故宫淘宝口红,不到一个月,销量就图谱十几万只。故宫博物院文创产品年销售量早已突破10亿元大关。可见,被赋予传统文化价值的文创产品在消费市场已显现了强大爆发力。正因如此,我们才要愈发珍惜这种爆发力,以质量打底,在传承和创新中追求品质第一。这样所形成的品牌效益,才是集经济效益与文化效应于一体,产品也才能走得更远。这应该是故宫的现实追求与自觉。
而彩妆确实需要时间来检验。发布不足一个月后,用户给出了自己的反馈。而故宫淘宝的处理方式也值得点赞。
由于本次停产的彩妆已预售了近一个月,不少买家还没有拿到预定的产品。对此,故宫淘宝回应,已预售出的订单会在年后春季陆续发货。发完所有预售订单,备品将优先售后处理以防快递途中颠簸损坏或者包装有瑕疵等意外情况。若仍有富余产品,则会上架销售。
需要说明的是,彩妆生产厂家接受采访时表示,此次停产不是因为质量原因,而是故宫方面提出新要求。同时,故宫淘宝也表示,未来的彩妆将进行"膏体配方改良",而改良后的产品"不涨价"。
全线停产后是不断完善,"直至把最好的推送给大家"。
不过仍有不少网友觉得自己错过了拥有故宫彩妆的机会。"如若错过,也没什么好可惜的。未来的更好。"故宫淘宝这样回应。
停产下架不可怕,可怕的是没有意识到品质的问题,只注重经济效益而忽视文化价值。扭转了这一观念,那停产下架便是品质升华的开端。在练好"内功"中,不负故宫丰富的价值内涵,不负民众对故宫做大传统IP和传承文化的期许,让文创产品不负其所依托的传统文化那一份稳重、厚实与积淀,自然有长久的生命力。
口红"宫斗"升级?
值得一提的是,经营故宫相关彩妆产品的并非只有故宫淘宝一家。
去年12月9日,"故宫博物院文化创意馆"推出了6款故宫国宝色口红;仅隔一天,"故宫淘宝"一口气推出了集眼影、腮红、口红、高光于一体的"仙鹤系列"与"螺钿系列"彩妆。
本次停产只是故宫淘宝推出的彩妆。
而就在故宫淘宝宣布彩妆停产的第二天,故宫博物院文化创意馆宣布,其推出的第一批预售故宫口红郎窑红和故宫口红豆沙红,已于1月5日开始陆续发货;并预告其他颜色口红将分别在1月31日、2月28日、3月1日陆续发货,6支套装的"故宫口红六合同春"也即将面世。
早在去年口红发布之时,已有网友把"故宫淘宝"比作庶出的长子,把"故宫文创"比作嫡出的次子,自动脑补了一场嫡庶之争的"宫斗大戏"。
其实,所谓的"嫡庶之争"并不重要,"宫斗"也无伤大雅。文创产品拼的不是"血统",也并非"长幼",创意、质量和性价比才是用户更看重的。
而这样的良性竞争,对"故宫粉"来说,不失为一种福利。(综合中国新闻网、中国经济网、消费日报网)
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所属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违者本网将保留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力。凡转载文章,不代表本网观点和立场。版权事宜请联系:010-65363056。
延伸阅读
版权所有: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京ICP备11041399号-2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59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