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春将至,在天津市西青区杨柳青镇,前来选购年画的顾客络绎不绝。在玉成号画庄内,一位身材修长的女子正带领画师们加紧赶制年画。她就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杨柳青木版年画区级代表性传承人张宏。
天津杨柳青木版年画是我国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在津门小镇杨柳青镇相传400多年。如今,张宏等非遗传承人在传承技艺的过程中不断探索新路径,推出一系列笔触线条更符合当下审美习惯,承载着人们对美好生活向往的年画作品,并创作出多种兼具观赏性和实用性的文创产品。这场关于年画的蝶变,刻画出张宏这一代传承人的匠心人生。
“1995年,我第一次见到手绘的杨柳青木版年画,一下子就为之着迷了。”张宏介绍,自那时起,她开始跟随杨柳青木版年画第六代传承人霍庆顺学艺。
她最先学习的是给人物的脸上色,内行叫“开脸”。“开脸”要一层一层地涂色,一层一层晕染,一个流程需要反复20遍。“只有多次彩绘,浓淡合适,才能使人物脸色看着又精致又透亮。为了学好‘开脸’,我经常从早上5点画到下午6点,一画就是一整天。”张宏回忆。
经过一段时间的刻苦钻研,张宏总结出不少心得。“杨柳青木版年画以‘勾、刻、印、绘、裱’五大工艺闻名,每道工序都蕴含着复杂的技艺,做好每一道工序都需要极大的耐心。画年画就是要耐得住性子,不能有半点急躁。”张宏说。
张宏认为,年画是表达美好愿望的载体。身为非遗传承人,她有责任把这份美好发扬光大,让更多人爱上杨柳青木版年画。
“在传承技艺的过程中,我不断思考,用怎样的方式把年画表达得更生动,以及如何用年画传达出更深层的文化魅力。”张宏说。
摸索创新期间,张宏得到了天津市西青区政府部门的大力支持,不仅获得相关政策扶持,而且得以筹建个人工作室。有了更好的创作环境,张宏更加专注潜心研究技艺,不断创新年画题材,陆续推出一批反映时代风貌的年画作品。
然而,她创作的新题材年画却陷入“叫好不叫座”的尴尬——虽然作品得到业界高度认可,并被广泛宣传,但销售量却不大。为了创作出市场接受度更高的作品,她多次赴浙江、四川、河北等地交流学习,进入清华大学美术学院、中国美术学院等专业院校深造,并吸收市场化机构的创作经验。
在交流和学习中,张宏有了新的认识。“随着时代发展,人们的审美取向、消费需求等都有所变化。年画作品或文创产品要想打动人,获得市场认可,既需要体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还必须融入符合社会发展的新元素。”张宏说。
顺应国潮、旅游等消费趋势,张宏创作出大量年画产品。她尝试将年画元素与现代文创相结合,为产品增加实用性,吸引更多消费者。在“民俗活动展”“国潮灯展”等西青区举办的特色文旅活动中,她设计的年画主题文创走俏。2024年张宏与合作方联合推出酒店题材的年画主题红包,在发售期间广受好评。
“作为非遗传承人,我们需要研究传统、了解传统,这是创新的根基。”张宏说,她在保留传统技法基础上,融合现代技术推陈出新。张宏与一些国内手机厂商合作,将年画与AR(增强现实)技术结合,创作出年画系列手机周边产品,让传统文化以一种新形式进入大众日常生活。
目前,越来越多满怀热情的“90后”“00后”苦学技艺,成为非遗传承人,为相关产业注入前所未有的活力。张宏十分注重鼓励和培养年轻人从事这一行业,为他们提供专业的技术指导。“新人可以从丝网版入手练习,培养专注力和耐心,为后期创作打牢基础。”张宏说,“传承创新杨柳青木版年画这一非遗技艺,我们需要更多新的思考、新的尝试,期待更多新人加入,大家一起努力,把年画传承下去、把传统文化的精髓发扬光大。”(记者 周琳)
转自:经济日报
【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所属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违者本网将保留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力。凡转载文章及企业宣传资讯,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立场。版权事宜请联系:010-65363056。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