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千年乐器“响起来”点赞


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   时间:2023-08-17





  前几天,笔者有幸聆听了一场数千年前的“史前音乐会”。所谓“数千年前”,是因为这些奏响的乐器的原件,是距今三千至一万年前的出土文物;而所谓“音乐会”,则是这场合奏集合了骨龠、石埙、磬等7件各具特色、音色不一的远古乐器。

  这是一场令人印象深刻的音乐会,尤其是演奏者站在空旷的遗址发掘现场,迎风吹奏9000多年前的一枚骨龠复制品,其高亢、婉转、辽远的独特音色迅速将听者拉进远古先民敬天法祖、祈福求愿的恢宏场景,让人身临其境,宛如穿越。想象进一步延伸,当我们再联想到数千年前,在这片土地上,曾经有一群远古先民也像今天这般因乐而聚、因乐而兴,更加深了现代人对远古史前文明先民们生活样态的理解,而这,远非站在博物馆里静静欣赏展柜里的文物所能比。

  让收藏在博物馆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来。近些年来,我们一直在积极倡导“让文物活起来”,国内的文博以及相关机构也都大胆做了尝试与深入探索,可谓收获颇丰。

  比如,从北宋宫廷画家王希孟的著名画作《千里江山图》里择取文化要素创作推出的舞蹈《只此青绿》,以青绿的色彩、曼妙的舞姿和灵动的意象,展现出如诗如画、空灵缥缈的舞蹈意境,借助中华传统艺术之美,将中国古典舞蹈之美推到了令人击节称好的高度。再比如,国内众多博物馆围绕各自馆藏珍品推出的一大批或憨态可掬,或精巧典雅的文创产品,更是满足了观众“把博物馆带回家”的夙愿。

  不过,笔者通过参加这次“史前音乐会”仍获得不少启发。相较于其他文物,分布在不同历史时期的各类器乐文物有其独特性:一方面,这些器乐文物造型别致,从视觉艺术上可以映射某一个年代的文化特征;另一方面,也是最重要的,通过这些文物所发出的声响,可以还原不同历史时期,远古先民或古人生产生活的场景与精神风貌,而这恰恰是我们洞察和窥探历史不可或缺的一个重要视角。

  大家都知道,一百多年前出现的声音和影像设备,才将包括人类在内的自然界的声音记录下来,在此以往,古人的音乐只能在文献中寻找踪迹。正因如此,通过考古发掘出土器乐文物,再尝试对这些器乐文物进行演奏或者吹奏,能更加清晰地还原数千或数百年前先民和古人的生活图景,并与文献记录相互映照。

  对我们普通大众而言,虽不必像考古和历史学家那样细致入微地研究古时器乐,但通过出土文物再演奏,无疑有助于我们更加具象且生动地理解某一个历史片段。由此看来,研究人员尽其所能,让出土的器乐文物重现其声,也是让文物活起来的好办法。

  实际上,国内已经有研究者先行一步了。比如,研究人员曾奏响发掘出土的战国曾侯乙编钟,其雄浑又悦耳的声音让不少听众欲罢不能,如痴如醉,仿佛一梦回千年,加深了对春秋战国那段风云跌宕的古代历史的理解。这样看来,让文物“响”起来,真的有必要。(朱忠鹤)


  转自:辽宁日报

  【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所属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违者本网将保留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力。凡转载文章及企业宣传资讯,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立场。版权事宜请联系:010-65363056。

延伸阅读



版权所有: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京ICP备11041399号-2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59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