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给主题公园降温 推动主题公园高品质升级


来源: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   时间:2018-04-12





  筛选出真正有长期经营意愿的投资者,推动有科技含量、创意亮点的主题公园脱颖而出,才能真正逐出发展中的“低端产能”


  近日,国家发展改革委等5部门联合发文规范主题公园建设发展,给主题公园降温的政策意图鲜明。指导意见提出,主题公园的建设发展要“严格用地管理”“严格核准程序”“严控房地产倾向”“严防地方债务风险”等。严字当头,就是要以控制总量来提升质量。


  从1989年内地第一家主题公园深圳“锦绣中华”开业至今,近30年来,全国共有约2500家主题公园相继落地开花。它们装点了城市面貌,完善了城市功能,也满足了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生活需要。但在争相发展中,问题也日渐突出:不少公园定位时主题模糊,建设时内容空洞,审美上粗制滥造,运行中也难言创新,后续开发更是草率。当产能过剩与经营不善互相叠加,后果就是:开门时好不热闹,不久门庭冷落,最终锈迹斑斑。七成亏本,二成持平,一成赢利,这是目前国内主题公园经营现状。不少主题公园已从文化资产成为了城市负资产。


  促使各地纷纷投身主题公园建设的,不能说没有历史上文旅资源长期匮乏后的补偿心理。但经营乐园并非游戏,光有“建个迪士尼”的冲动并不够。反观迪士尼,从1986年与中央电视台合作播放《米老鼠与唐老鸭》算起,到2016年上海迪士尼开园,30年积累起几代受众才建起主题公园,等待不可谓不久。这足以揭示经营之道:主题公园不是光靠平地起高楼,更不能凭一时冲动;即便内容过硬,也得考虑市场的真需求。如果不计辐射范围、游客流量、投入产出等因素一哄而起,一定导致经营困境,而其重资产的运营模式,往往绑上地方政府与银行,易引发地方债务、社会、金融等一系列风险。


  当然,还有一个“假公园真地产”的商业逻辑需要警惕。从初衷看,“主题公园+周边配套地产”模式无可厚非,有助于实现主题公园多层次、综合性开发,为引入投资者“破冰”。但不少开发商却剑走偏锋、颠倒主次,将公园当做拿地开发的“壳”。加上主题公园有一定公益性,地价便宜、开发成本低,“曲线拿地”还能赚上一笔,而在楼市调控的高压线下,有企业依然与地方政府“高度默契”,借主题公园大肆“圈地”。从这个角度而言,推动主题公园有序发展,就是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堵住“泛地产化”的市场漏洞,避免借主题公园实现政策套利。


  有研究认为,在文娱消费升级的背景下,优质主题公园前景乐观,“中国主题公园市场仍然是全球主题公园行业的发动机”。正因此,这份意见也并非简单按下暂停键,而是强化监管之手,推动中国主题公园向高品质升级。比如规定省级相关部门“不得下放核准权限”,是为了省域内分层次统筹发展;“将企业是否建立长期稳定的投入机制和创新机制作为项目审批的重要条件之一”,就是要筛选出真正有长期经营意愿的投资者,推动有科技含量、创意亮点的主题公园脱颖而出,以多样化、特色化、差异化、内涵式发展,对接老百姓美好生活的向往。


  因此,无论是为推动主题公园品质升级还是破除房地产化倾向,给低水平重复建设的主题公园降降温,都是一件好事。当然,也有人提出疑问,若“主题公园”换成“产业园”,是不是依然能拿到通行证?这样的疑问其实是个提醒,地方管理者只有克服政绩冲动,强化执行能力,才能真正逐出发展中的“低端产能”,让更多人拥抱高品质文旅生活。(何鼎鼎)


  原标题:评论:给主题公园降温 推动主题公园高品质升级


  转自:人民日报


 

  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所属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违者本网将保留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力。凡转载文章,不代表本网观点和立场。版权事宜请联系:010-65363056。

延伸阅读

  • 主题公园数量并未“过剩” 缺的是文化内涵

    主题公园数量并未“过剩” 缺的是文化内涵

    日前,国家发展改革委等5部门联合印发《关于规范主题公园建设发展的指导意见》,就主题公园建设发展中出现的“概念不清、盲目建设、模仿抄袭、低水平重复”、“有些地区出现了地方债务风险和房地产化倾向”等问题,结合国家规...
    2018-04-11


版权所有: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京ICP备11041399号-2京公网安备110105020035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