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两年,随着“文博热”“奔县游”的兴起,越来越多的游客不再满足于传统热门景点,而是将目光投向更具文化特色的小众目的地。各地“小而精”的博物馆,由于细分内容领域,主题与众不同,避免“千馆一面”,能让游客沉浸其中,感受专业的魅力,获得更深层次的精神满足,受到越来越多游客的青睐。作为地域文化的深度挖掘者与传播者,中小博物馆通过讲述本土故事,为游客开启了一扇了解当地历史文化的窗口,实现了文化传承与经济效益的双丰收。
走红的中小博物馆,各有各的“美”。苏州丝绸博物馆聚焦桑蚕文化,展示了从汉唐到明清的织锦、服饰等,反映了不同时期的丝织工艺和审美风尚;山西晋商博物院推出算盘创意手作、晋商密押破译、瓦当拓印等沉浸式体验,孩子们乐在其中;四川自贡盐业历史博物馆记录了自贡井盐文化的历史背景和技术进步,展现了古代盐工的聪明智慧。和大馆相比,“出圈”的中小博物馆大多特色鲜明、多元活泼,让观众在短时间内快速了解一地一物的全貌。
中国幅员辽阔,许多小博物馆扎根一地,自有其特色和魅力。江西黎川县博物馆整合地方非遗项目,以非遗促文博,让传统文化焕发新生、重放光彩;山东临淄中国古车博物馆,充分展现中国古车的研究成果,让人们感受车乘的悠久历史与造车技术。
“小而美”的博物馆堪称地域文化的深度挖掘者与传播者,这一曾经的“文物仓库”,如今已华丽转身为“文化会客厅”,与人们的联系日益密切,成为人民群众美好生活与精神富有之间的桥梁纽带。但在创新发展的道路上,小博物馆也面临诸多挑战,资金短缺、馆藏文物数量有限、号召力不足、人才匮乏等问题,限制了小博物馆在展览策划、技术创新等方面的进步。
各地政府应加大对中小博物馆的政策扶持和资金投入,鼓励其勇于探索创新,让“小而美”的博物馆开启文旅新视窗。小博物馆应加强与当地生活、文化相关的老物件、老照片等藏品征集,将散落在民间的有收藏价值的物品纳入展陈体系,加强与观众的情感联结,开拓思路,利用实地宣讲等方式开展基层社会教育活动,进社区、进学校,为公众提供层次多样的文化服务供给。对于小博物馆来说,应加强自身建设与管理,提升服务质量,加强区域协作,探索更多合作模式,打造具有特色的跨区域文旅线路,在“小而美”“专而精”的赛道潜心耕耘,形成自身独特的品牌效应,实现可持续发展。
“方寸之间,博古通今”。中小博物馆应以“小而美”的姿态,实现“小而强”的作为。在文旅融合的新时代,中小博物馆应成为各地激活文旅消费的“破圈”密码,让更多人透过小博物馆这扇窗,得到更丰富的滋养、看到更广阔的世界。如此,中小博物馆就能成为文化旅游新的流量入口,成为撬动文旅发展的新支点,为旅游产业的蓬勃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动力,助力旅游产业高质量发展。(潘铎印)
转自:中国商报
【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所属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违者本网将保留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力。凡转载文章及企业宣传资讯,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立场。版权事宜请联系:010-65363056。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