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一条条游径的指引下,市民游客们穿越城乡、跨越时空,深入到一处处文化遗产的现场,实地感受大湾区的厚重历史,在历史的余温中读懂大湾区的文化脉络。近年来,为贯彻落实《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关于让文物活起来扩大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的意见》,建设粤港澳大湾区世界级旅游目的地,广东省多措并举深入挖掘岭南优秀传统文化,以线性文化遗产方式打造了一系列主题鲜明、内涵明晰、影响突出的旅游路径。
目前,广东已率先建成八大主题共44条广东省粤港澳大湾区文化遗产主题游径,将携手香港文物游径、澳门历史城区等大湾区文化遗产资源,共同面向世界讲好湾区故事,做好中华文化的守护者、传播者、创新者。
粤港澳大湾区文化遗产主题游径是指以人文历史和自然资源为纽带,以香港文物游径、澳门世界遗产旧城区和广东南粤古驿道为依托,将粤港澳三地的历史文化遗产进行有效串联沟通,共同展示三地文化交融性和岭南文化特质,构建成一个极富特色和历史底蕴的文化遗产主题游径。
此举意义深远,成果丰硕。加快粤港澳大湾区文化遗产游径的建设,形成粤港澳大湾区文化遗产游径系统,是落实国家文化发展政策的需要,将对大湾区内文化和旅游的发展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更是大湾区多元文化共同发展、区域文化合作展示和协同发展、文化制度创新等多方面发展的必然结果。根据广东省人民政府公布的《建设粤港澳大湾区文化遗产游径工作方案》,截至2021年,广东省已建成孙中山文化遗产游径、海上丝绸之路文化遗产游径、华侨华人文化遗产游径、古驿道文化遗产游径和海防史迹文化遗产游径、西学东渐文化遗产游径、近代商埠开放文化遗产游径和非物质(粤剧)文化遗产游径,形成系列广东省粤港澳大湾区文化遗产主题游径。
在游径建设中,广东的主要做法是:从省级层面高位推动,提升游径建设效果。抓住游径建设重点,设立标志系统。充分利用游径建设专项资金,开展游径沿线文物修缮及环境提升工作。
创新倡议,高位推动。在2018年10月澳门特别行政区举办的世界旅游经济论坛上,广东倡议提出“共建粤港澳大湾区文化遗产游径系统”。该倡议写入了广东省2019年、2020年的政府工作报告。广东省文化和旅游厅编制了《广东省粤港澳大湾区文化遗产游径总体规划》《广东省粤港澳大湾区文化遗产游径建设说明》《粤港澳大湾区文化遗产游径构建标准与重要史迹点指导方案研究》《广东省粤港澳大湾区文化遗产游径标识系统(视觉规范手册)》《广东省粤港澳大湾区文化遗产游径旅游产品与市场开发研究报告》。
同时,抓建设重点,设立标志系统,进一步增强游径的可读性和故事性。针对不同主题游径,设置了专门的颜色和标识图形以便区分。同时,选取广州荔湾区人民桥沿江西路岸段为广东省粤港澳大湾区文化遗产主题游径的起点,建设游径信息总站,紧密围绕“可读、可游”的理念,以图文、视频等方式全面介绍游径的由来、线路、各资源点及相关的历史信息。
广东发挥“敢为天下先”的精神,在粤港澳大湾区文化遗产主题游径建设上探索出广东样板。主要体现在以下三方面:一是以游径盘活全省文化遗产资源。广东探索延展游径外延,创建了70条广东省历史文化游径。二是在游径资源点上举办丰富多彩的活动。比如,揭阳在游径资源点组织开展书画展、古乐器演奏、红色教育等主题活动,参观人数累计超100万人次。三是把游径建设与区域协调发展相结合。比如,中山将游径建设纳入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和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工作,实现“一部手机游中山”。
广东省文化和旅游厅在建设广东省粤港澳大湾区文化遗产主题游径的过程中,不断总结完善,创新传播手段,摸索了文化遗产主题活化利用的一些工作经验。广东聚焦粤港澳三地共有文化主题,挖掘大湾区文化精髓,建设多条游径,强化了粤港澳文化认同与精神凝聚,在当前更是意义重大。游径建设后,创新宣传手法,以线性文化遗产方式打造文化和旅游融合“新名片”,吸引了广大游客踏上游径。开发利用的同时,活化文物出新出彩,文化遗产保护利用再上新台阶。
作为大湾区文化和旅游融合的“新名片”,大湾区游径的建设为湾区游注入浓墨重彩的文化基因,为文化精神的传承弘扬增添喜闻乐见的新方式,大湾区文物资源在新时代重新焕发出熠熠生辉的光芒。
转自:中国旅游报
【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所属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违者本网将保留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力。凡转载文章及企业宣传资讯,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立场。版权事宜请联系:010-65363056。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