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出“象牙塔”,高校博物馆才会更“出众”


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   时间:2024-03-01





  刚刚过去的寒假,随着江苏各大高校陆续向公众开放,一些“藏”在高校里的博物馆“火”了起来,有些甚至出现预约爆满、一票难求的情况。与大型综合类公共博物馆不同,这些主题各异、特色鲜明的高校博物馆,以大学学科特色为依托,用专业又具个性的方式记录中华文化,传承中华文明,成为深受大众欢迎的“第二课堂”。

  一座博物馆就是一所大学校。江苏拥有丰富的高校资源,如何让“藏在深闺”的高校博物馆大步“迈出”校园,走入大众的生活,成为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

  “个性化”高校博物馆悄然走红

  寒假的一个周末,上午10点,南京理工大学兵器博物馆的门口就聚集了很多参观者,其中不乏一些远道而来的“军事迷”。为参观这座博物馆,很多人提前几天就在官方公众号里“蹲点”抢票,因为门票一直很抢手,想要预约成功,那还真得“拼手速”。

  踏入馆内,阳光透过穹顶洒在各式各样的火炮上,我军第一代太行式120毫米迫击炮、长津湖战役的迫击炮、金城战役的高射炮、“万岁军”的功勋炮……馆里的不少武器装备都是由我国自行研制,堪称一部中国军工科技发展的“活史书”。漫步其间,参观者仿佛穿越时光隧道,回到了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

  如今,“逛博物馆”已成为了人们的一种生活方式。在大型博物馆人气火爆、一票难求的同时,一些小众而又专业的高校博物馆,开始进入大众视野。

  亲子游群体,是参观高校博物馆的主力军。在很多家长看来,高校博物馆资源丰富,是一部生动鲜活的教科书。这个寒假,南京市民刘敏婕带着孩子“打卡”了南京的几所高校博物馆,最让孩子兴奋的是走进南航将军路校区的航空航天基地,近距离地观摩火箭、大炮,儿子津津有味地听着讲解,兴致盎然。

  据统计,我国已有400多座大学博物馆,并且以每年8到10座的速度增长,有人作过统计:就藏品数量而言,全国高校博物馆拥有的藏品之和,甚至超过故宫、国家博物馆、上海博物馆、南京博物院、河南博物院等7座知名大馆的总和。

  江苏也拥有着众多“气质鲜明”的高校博物馆:南京大学博物馆、南京农业大学中国农业文明博物馆、南京理工大学兵器博物馆、江苏警官学院南京指纹博物馆、南京审计大学货币博物馆、中国药科大学药学博物馆、南京林业大学树木标本馆……这些免费开放而又充满个性的专业博物馆的身影,越来越多地出现在社交平台上,“高校博物馆推荐”等关键词作为搜索热门,成为很多人Citywalk的优先选择。

  高校博物馆的特色和优势究竟在何处?“高校博物馆立足于自身学科特色,带着强烈的专业烙印,形成了独有的风格。”中国博物馆协会第七届理事会理事顾苏宁说,因为背靠大学,高校博物馆往往深耕某一特定领域,有着“小而精”“小而专”的特点,而正是因为在专业上的不可替代性,成为了吸引观众的“法宝”。

  这本鲜活的教科书里藏着许多“宝藏”

  一些高校博物馆走红,无疑为当下的“博物馆热”再添一把火。

  事实上,博物馆与高校有着天然的“血缘关系”。世界上第一座公共博物馆便是1683年建立的英国牛津大学阿什莫林博物馆,目前牛津大学已拥有9座专业博物馆。1905年,清末状元、近代实业家张謇最早创办中国第一座公共博物馆——南通博物苑,也是中国第一座大学博物馆,创办的初衷是为了服务其创办的通州师范学校。

  高校博物馆不仅承载着一所大学的历史、文化底蕴和精神内涵,其中的馆藏珍品更是学术研究的珍贵资料,是中华民族文明史中一笔不可小觑的宝贵财富。

  “我们是全国唯一也是世界唯一的指纹主题博物馆。指纹人人都有,却各不相同,18世纪80年代开始,指纹识别成为全世界警务工作中的利器,被誉为无言证人、第一证据。”江苏警官学院博物馆管理中心副主任宁军丽告诉记者,建立于2007年的南京指纹博物馆,馆里珍藏着一万余件与指纹相关的“宝贝”,“指纹识别是公安院校学生的必修课,江苏警官学院在多年指纹专业研究和教学积淀的基础上,创建了这所博物馆”。

  这个寒假,南京指纹博物馆接待预约散客1000多人、研学团队近20批次,很多人都是通过小红书和抖音慕名而来。为了让观众更好地了解指纹文化和指纹科学,博物馆每天安排讲解员免费讲解。宁军丽希望,指纹博物馆能够激发青少年的学科兴趣,培养职业目标,也为未来的公安队伍积蓄后备力量。

  甲骨文是中国最早的文字,在神秘遥远的殷商时代,先民将占卜所问之事契刻于甲骨之上。早在上世纪20—30年代,南大前身中央大学和金陵大学就已开始收藏殷墟甲骨、金石拓片等考古实物资料。目前,南京大学博物馆有甲骨收藏近600件,数量在国内收藏机构中排名前列,在全国高校中更高居前三名。南大博物馆团队还首创了“跟着教授看展览”活动,全年举办24场,先后邀请程章灿、徐兴无、张学锋等多位教授,带领观众寻找典藏背后的故事。

  坐落于南京农业大学的中国农业文明博物馆,是全国高校中第一个系统收藏、研究和展示中国农业历史与文化的高校专题博物馆。2000平方米的空间内,共展出古代农业生产工具1000余件、原版古农书346部3000余册、古代农业生活和文化用品、古代农业作物和动物标本,以及国内和国外各类土壤标本等等。中国农业文明博物馆常务副馆长卢勇告诉记者,一件出土于汉代的“铁鏊”是馆里的镇馆之宝。“这件文物证明,西汉时期我们的铸铁技术已经非常先进,并由此带来饮食方式的变化。”另外,馆内还珍藏着一套8本的明嘉靖马直卿刻本《齐民要术》,距今已有500多年历史。“这是我国现存最早、最完整的一部农书,全国只有两套,一套藏于我们博物馆,另一套藏于上海博物馆。”

  如何下好开放的“一盘棋”

  数据显示,2024年春节期间,全国博物馆共接待观众7358.01万人次,同比增长98.6%。在持续升温的“博物馆热”中,高校博物馆如何借势而起,成为博物馆文化中的新生力量,更好地参与到广泛的公共服务中?

  下好高校博物馆开放的一盘棋,其实需要应对无数细节。业内人士透露,目前全国高校博物馆普遍存在人手不足、资金匮乏等问题,而如何应对汹涌而来的人群,如何确保安全,如何不影响教学秩序等,都成了高校的顾虑所在。

  南京审计大学货币博物馆是一座以审计、金融等专业教育为主的高校博物馆。去年,货币博物馆开放了68个“半天”,今年寒假,因校园采取封闭式管理,博物馆未能对外开放。该馆副馆长唐善梅告诉记者,人力、物力及经费等多方面的原因,导致博物馆目前难以突破校园围墙为社会所共享。

  面对南京指纹博物馆人气渐涨的势头,宁军丽一方面忍不住惊喜,另一方面也感到身上的担子愈发沉重。“高校博物馆走出深闺,服务大众,得到更多人的关注,是每一个博物馆建设者的心愿,但想要维持博物馆的常态化运作并不容易。”从开馆到现在,博物馆一直免费为市民开放,所有费用全部从学院的科研经费中支出,日常维护也是结合各方面的力量,调动教师、同学作为志愿者参与进来。所以,即便是在博物馆的开放日,他们也不敢进行大范围的“广而告之”,“担心来的人太多招架不了,心有余而力不足”。

  宁军丽建议,要将高校博物馆纳入国有博物馆体系内,从博物馆的专业化、规范化、开放度等方面加以指导和扶持,将高校博物馆建设质量作为评价高校办学水平的一个指标,鼓励更多的高校建设更多的特色鲜明的主题博物馆,服务社会大众。此外,高校应考虑对于从事高校博物馆工作的教师参照博物馆序列取得的研究成果和职称互认,目的是鼓励和留住更多的人才从事博物馆工作,助推博物馆可持续发展。

  省政协委员张勉曾经担任中国药科大学药学博物馆馆长,一直关注着高校博物馆建设的她,曾在省政协十二届二次会议上作相关发言,提出我省高校博物馆众多,但对外开放的积极性普遍不高。“对中小学生而言,高校博物馆起着青少年宫、科学宫的作用。”她希望有关部门能制定有针对性的政策,引导、鼓励和推动高校博物馆完成登记注册,对进入文博系列的高校博物馆发放相应的免费开放补贴,从而加强高校博物馆的社会服务功能。她还建议江苏能建立“高校博物馆联盟”,相互抱团交流,寻求聚合发展,通过规范化建设办好高校博物馆,促进高校博物馆社会服务能力的提升。

  卢勇则认为,高校博物馆要处理好大学教学、科研服务和公共文化的关系,需要探索一套良性的运行体制,“大学博物馆可以适度收取门票费用,‘以馆养馆’维持日常运营,同时通过主题性展览、开放文创产品等多种形式,增强自身造血能力,提升公众参与度和社会影响力,让更多人到高校博物馆汲取营养。”(王慧)


  转自:新华日报

  【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所属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违者本网将保留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力。凡转载文章及企业宣传资讯,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立场。版权事宜请联系:010-65363056。

延伸阅读



版权所有: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京ICP备11041399号-2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59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