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有加强信息透明化,制定统一标准,实现竞争公平,才能减少私有资本参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基础设施建设的后顾之忧。6日下午,《共绘“一带一路”工笔画——吸引国际私有资本参与沿线国家基础设施建设》的研究报告发布会在北京举行。报告表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基础设施项目所面临的主要挑战并不是私有资本的短缺,而是投资者认为在这些市场缺乏财务上可行、风险可控、交易架构合理、可盈利的项目机会。
报告由国家发改委市场与价格研究所、中国对外承包工程商会、毕马威联合撰写,百余位驻华使节和跨国企业高管参会。
报告称,国际私有资本有意愿参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基础设施建设运营,并具备能力和经验帮助中国和沿线国家政府推进基础设施互联互通;而中国企业也亟需与国际私有资本合作,这不仅有助于弥补项目资金缺口,更重要的是可以借鉴私有资本的管理理念、建设技术、融资模式和运营经验以提高基础设施建设运营项目的成功率,从而开发新的市场机会,包括在发达国家市场的商机。
然而,现实情况却是另一番图景。鉴于“一带一路”基础设施项目具有较高风险,且当前参与方仍面临各种制度约束、存在能力局限的障碍,难以通过有效手段保障项目融资结构合理、金融风险可控和回报盈利可持续。中企在“走出去”过程中,普遍缺乏有效宣传机制,容易引发多方质疑。再加上项目所在国缺少管理经验、实用型人才缺乏,交付后无法维持项目正常运转。
因此,降低“一带一路”基础设施项目的风险仍面临较大挑战,这使得多数国际私有资本对参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基础设施建设运营仍然处于观望状态。
那么,如何吸引更多国际私有资本参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基础设施建设?报告从四个方面给出了建议,称中外政府、企业、国际多边组织和中外专业机构需通过合作来加强制度能力建设、构建风险管控系统、创新和拓宽融资渠道以及建立有效的政企合作平台来推动“一带一路”项目的融资和实施,从而构建有助于吸引国际私有资本参与沿线国家的基础设施建设运营的市场机制。毕马威全球中国业务发展中心全球主席冯栢文强调,发达国家和国际组织应合作建立统一的符合发展中国家国情的标准,才能减少吸引私有资本的阻碍。国家发改委市场与价格研究所室主任研究员曾铮也表示,各方要发挥协调作用,建立“一带一路”融资保障机构,实现风险共担。
对于如何提高项目所在国运营能力的问题,国家发改委一带一路建设促进中心主任翟东升表示,中企要在建设过程中强化教育职能,培养当地人才,着力提高当地企业经营管理水平。同时,他强调,适度超前,与当地企业产业发展水平和社会需求相匹配的项目才是可持续的好项目。因此,他建议企业应以务实的态度,将项目做好、做实。
部分驻华官员和企业代表也纷纷表示愿意参与“一带一路”投融资合作。卢森堡驻华大使俞博生表示,中路在金融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具有较大的合作潜力。先是工商银行在卢证交所发行绿色债券,又有中国银行在同样的地点上市了“一带一路”主题债券,卢森堡还将在中国发行机构与欧洲投资者之间发挥更大的桥梁作用。渣打银行部门负责人PeterBurnett也表示,迪拜在建的全球最大集热式太阳能发电项目--迪拜700兆瓦光热电站项目就是该银行参与的“一带一路”基建项目较为成功的案例,未来渣打还将继续加强合作。
《共绘“一带一路”工笔画——吸引国际私有资本参与沿线国家基础设施建设》
转自:中国一带一路网
【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所属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违者本网将保留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力。凡转载文章及企业宣传资讯,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立场。版权事宜请联系:010-65367254。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