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筑波大学名誉教授、国际亚洲共同体学会会长进藤荣一对很多国际问题都有深入研究。他曾表示“美国政府搞贸易保护主义的行径实在是愚蠢至极”“21世纪是以中国为代表的亚洲的世纪”。2017年11月底,为让日本社会认识到“一带一路”倡议正为解决全球性棘手难题提供有效方案,年近八旬的进藤荣一与多名日本学者在东京发起成立日本“一带一路”研究中心。《环球时报》记者近日就中日关系、“一带一路”倡议等问题专访进藤先生时,老人显得很急切,一再强调:“请中国等待日本的合作。”进藤对日本加强同中国在共建“一带一路”领域的合作有很大预期,但他也坦言:“在未来一段时间,日本会继续在中美之间摇摆。”
“一带一路”应为“亚洲版OECD”
问:您发起成立的日本“一带一路”研究中心主要做哪些领域的研究?目前,日本并未签署共同推进“一带一路”建设的谅解备忘录。对此,您怎么看?
进藤荣一:这需要时间。我们同中国签署了开发第三方市场的合作协议。我们需要更多的交流和往来,尤其是媒体之间。媒体在决定日中关系的未来上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对日本媒体来说,美国因素是个很大的障碍。2013年到2017年间,很多日本媒体人和商人开始了解“一带一路”倡议的重要性,但美国一些智库却开始通过所谓的“债务陷阱”来炒作“一带一路是中国搞殖民扩张”。日本“一带一路”研究中心对中国在斯里兰卡、巴基斯坦、老挝和希腊等国的“一带一路”项目进行了深入研究。我们也同中国的学术界有交换项目,证明所谓“债务陷阱”只不过是针对“一带一路”的荒诞说辞。我们需要同东亚国家的智库围绕“一带一路”进行更多交流。我们已提议“一带一路”应成为“亚洲版的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
问:您如何评价目前的中日关系?
进藤荣一:日本自民党内的一些力量认识到中国这个大市场以及同中国进行对话的重要性。尤其是自民党干事长二阶俊博对中国有很强烈的感情。自民党内有很多潜在的“亲中”政治家。但是日本外务省的一些官僚以及部分媒体仍沉迷于华盛顿。这对日本来说是个问题。日本需要时间,因为我们坚持日美同盟体系已70多年。请等待我们(日中)之间的合作。为了日本同中国以及欧亚大陆其他国家的共同利益,我们身兼重任。中国提出的“一带一路”倡议对日本政界和商界都是一种激励。“一带一路”倡议有其历史背景,对于整个世界来说具有开创时代的意义。
日本在中美之间摇摆
问:日本政界和商界如何看中美经贸摩擦升级?
进藤荣一:我们需要更多战略思维。如果日本官员和政客有战略意识,他们就会和中国更多合作,但现在还有些困难。我们仍然会在中美之间摇摆。美国仍会向日本施压,寻求在农产品和武器售卖上打开日本市场。美国一直尝试将客机、战机、军舰卖给日本。所以我们需要时间,日本和中国之间需要更多以及更稳定的合作基础。从这个角度讲,日中应积极推动在第三方市场的密切合作,共同建设21世纪丝绸之路。
环球时报:提到日美同盟,日本将自己定义为亚洲大国还是西方大国?
进藤荣一:我们处于摇摆之中。自明治维新开始,我们进入西方大国的“利益领地”,不再遵循亚洲价值观。明治维新提出“不要和坏的亚洲国家做朋友”“离开亚洲,进入西方世界”。但在日本,这样的提法正逐渐被有识之士和普通民众重新认识。一些企业家开始关注中国以及欧亚大陆这样的大市场。他们开始明白,明治维新所倡导的理念并不能为日本带来最终的和平与繁荣。所以我们在改变。然而,日本国内主要的政治力量依然攀附于日美同盟关系,强调来自中国的潜在威胁。
21世纪由崛起的亚洲主导
问:中日两国文化上是有共同点的。这些共同点会不会促进两国之间的政治关系改善?
进藤荣一:佛教和儒教有着相同的根源,即都有很多“神”,这意味着他们更加灵活、更人性化。宽容是理解亚洲文化多样性的关键词。基督教和西方价值观体系声称他们代表了正义和民主,但亚洲文化更提倡用宽容的态度来进行对话。在我的高中时代,日本人学习儒家文化,如上课时学习中国汉字的意义。这是日本教育的内涵。
问:中日两国都是重要的亚洲国家,对于整个亚洲来说,其国际地位是否也越来越重要?
进藤荣一:如果说20世纪是由美国主导的,那么,21世纪则将由因为中国实力增长所带动的亚洲来主导。从社会、经济以及外交、政治等角度看,亚洲国家变得越来越强大。亚洲文化对世界的影响也在加大。这个改变的本质是,曾被美国及西方力量主导的世纪是基于殖民主义和帝国主义,而新的世纪正好相反。
我们既不想要殖民主义,也不想要帝国主义。我们的选择是更加可持续、更加平等以及更多互联互通。现在,国际外交和全球治理有了新的意义。我们不再紧随“民主、同盟、胁迫、制裁和干预”这些西方语境下的观念。1955年万隆会议上所倡导的精神——“不干预、不结盟、中立、所有种族都平等”——是引领新的全球治理的亚洲价值观。这是亚洲崛起的意义。
(原标题:专访日本“一带一路”研究中心负责人进藤荣一:炒作“中国债务陷阱”非常荒诞)
转自:环球时报
【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所属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违者本网将保留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力。凡转载文章及企业宣传资讯,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立场。版权事宜请联系:010-65367254。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