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鑫: “一带一路”建设成就可用“通”“共”“实”“暖”概括


来源: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   时间:2019-04-10





  “一带一路”倡议经过五年多的实践,已经成为新时代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靓丽名片,成为中国新一轮对外开放的金字招牌,成为引领经济全球化健康发展的重大举措,成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平台。去年8月,中央召开推进“一带一路”建设工作5周年座谈会,会议要求各地区各部门在系统总结5年来取得成绩的基础上,聚焦重点、精雕细琢,推动共建“一带一路”向高质量发展转变,共同绘制好精谨细腻的“工笔画”。在第二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即将召开之际,为推动“一带一路”行稳致远,中国有必要与合作伙伴国一起,科学总结五年多来在“一带一路”国际合作中取得的成就和经验,共同规划下一步高质量发展的路线图。

  “一带一路”建设取得的成效

  “一带一路”倡议实施五年多来,取得超预期的建设成就和国际影响,已经成为国际社会关注的重要“现象级”话题。为便于国际社会理解和把握五年多来取得的进展,笔者用“通”“共”“实”“暖”四个关键字概括其成就:

  “一带一路”核心是“通”

  “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是“一带一路”追求的目标。在世界经济复苏乏力、经济全球化遭遇逆流的大背景下,“一带一路”作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平台,站在推动世界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高度,高位倡导和推动基础设施的互联互通和国际产能合作,在“通”字上做文章、下功夫,从减少贸易壁垒、推动贸易便利化、降低运输成本、消除民心隔阂等多方面着手,中国用自身实践倡导和带动整个国际社会,共同书写《世界是通的》这一本历史大书,旨在推动世界经济和经济全球化朝着更加开放、包容、普惠、平衡、共赢的方向发展。由于“一带一路”高站位和公共属性,得到国际社会的广泛欢迎和热情参与。

  “一带一路”关键是“共”

  共商共建共享原则一直贯穿于“一带一路”的整个实践进程。“一带一路”源自中国,但属于整个世界。在首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上,参会的各国领导人和各界代表共商如何推进国际合作、如何实现共赢发展、如何把各国的发展规划和国际组织的相关议程与“一带一路”进行匹配和对接。在具体项目落地过程中,中国与沿线国家平等协商,中国企业与沿线国家企业有效互动,中国员工与沿线国家员工并肩工作,“一带一路”已经成为共同的事业。123个国家和29个国际组织同中国签署了171份“一带一路”合作协议。共建“一带一路”已逐步深入人心,成为国际社会的普遍共识。

  “一带一路”品牌是“实”

  “措施实、平台实、项目实”,中国推出了一系列实实在在的政策举措。为了促进“一带一路”可持续发展,中国与沿线国家签署了一批实实在在的合作协议和项目,既给予了真金白银的硬支持,又搭建了很多功能性的合作平台,如推动成立了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丝路基金、金砖国家新开发银行、中欧合作基金等双多边金融合作机构,亚投行、丝路基金已为参与国的一批重要项目提供了贷款或投资支持。从去年起每年举办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这是中国主动向世界开放市场的重大政策宣示和行动。首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提出的270项成果清单,绝大多数已经落实到位。中老铁路、中泰铁路、瓜达尔港、比雷埃夫斯港、亚吉铁路、蒙内铁路等一批标志性项目建设取得积极进展,沿线基础设施互联互通水平明显提升。5年多来,中国与沿线国家和地区货物贸易额累计超过5万亿美元,对外直接投资超过700亿美元,中国还同沿线国家建设了82个境外经贸合作区,在沿边省区设立了许多重点开发开放试验区、边境经济合作区。我国企业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新增投资,给复苏乏力的世界经济注入了新动力。中国还与“一带一路”沿线许多国家签署了双多边运输便利化协定、双边和区域海运协定、双边政府间航空运输协定。

  “一带一路”特征是“暖”

  不仅仅注重经济合作等方面的“硬联通”,更注重温暖人心的“软联通”。民心相通是“一带一路”五大合作领域之一,与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等其他“四通”并驾齐驱,也是其他“四通”的重要基础。5年多来,民心相通建设成就斐然,为“一带一路”建设奠定坚实的民意基础。中国传承和弘扬丝绸之路友好合作精神,同“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广泛开展人文交流与合作,规划实施了一大批品牌项目和活动。与许多国家签署了教育合作协议,实施丝绸之路专项奖学金计划,中国每年向“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提供1万个政府奖学金名额,与世界卫生组织携手打造“健康丝绸之路”,与沿线国家深入实施了旅游、减贫、绿色环保、防治荒漠化等领域的合作交流。加强智库交流合作,建立“一带一路”智库合作联盟等合作机制。中国与沿线国家互办文化年、艺术节、电影节、电视周、图书展,推动各国展现各自民族特色,感受不同文化风采,增进相互了解认知。中国企业在“走出去”过程中唱响“融”字主旋律,主动融入当地社会,央企海外分支机构38万多名员工中85%是本地员工。企业在促进当地经济发展的同时,积极履行社会责任,开展爱心公益活动,帮助解决当地民众的实际困难,中国企业已经成为沿线国家的人才孵化器、产业推进器和社区好邻居。“一带一路”既有政府间的“大”项目,也有民众间的“小”活动。这些项目和活动有效促进了沿线国家之间的民心相通。5年多来,中国具有国际主义情怀的企业家和志愿者纷纷走出国门,走向沿线国家,深入一线,帮扶济困,涌现出很多惠民生、促发展的生动故事和鲜活案例,沿线很多国家的民众成为“一带一路”建设的受益者。

  “一带一路”如何优化和升级

  经过5年多的发展,“一带一路”已经进入精耕细作的阶段。关于“一带一路”如何走深走实,实现高质量发展,笔者以为,宜从以下几个方面着力。

  在思想认识上,需要进一步凝聚合作共识,激励多元主体积极参与,共同做大做优世界经济蛋糕。“一带一路”倡议提出以来,由于其具有开放性、包容性,强调合作主体的平等性,不寻求排他性的利益,照顾各方舒适度和参与度,有助于推动不同地区和国家之间协调联动发展,因此得到国际社会的广泛响应。在国际和区域层面,各类国际和区域性组织均将其互联互通蓝图和投资计划与“一带一路”进行对接。在国别层面,很多国家主动将自己国家的发展规划与“一带一路”进行衔接。但是,也有一些国外民众误认为,“一带一路”倡议是中方一家的事情,一定程度上存在“等、靠、要”思想。在第二届高峰论坛期间,我们可以系统阐述“一带一路”的世界意义,让国际社会充分认识到,在世界经济进入“平庸增长期”、全球治理存在严重赤字的时代背景下,“一带一路”可以带动欧亚非大陆新一轮生产力革命,推动世界经济发展。“一带一路”建设是全新的事物,各国政党、政府、社会组织、企业和智库等都是参与的主体,都是“主人”,都应呵护好这一伟大倡议,都可以从不同角度积极融入,共做增量,协同做大做优世界经济“蛋糕”。

  在合作内容上,需要拓宽合作领域,提高合作质量,增加合作的可持续性。“一带一路”要实现可持续发展,需要在“开放”“绿色”“创新”“廉洁”“文明”“健康”“和平”等关键词上下功夫,不断充实合作内容,推进“一带一路”合作机制、模式、平台以及要素配置等方面的创新,把“一带一路”建设成为开放之路、绿色之路、创新之路、廉洁之路、健康之路、文明之路、和平之路。“一带一路”建设是全方位的,既包括“硬件”,也包括“软件”。“硬件”主要指基础设施和交通运输等领域的互联互通,“软件”主要指制度(法律法规、政策)、技术、人文和情感等领域的互联互通。当前既要加强铁路、公路、机场、港口等硬联通,又要推进政策、规则、标准等软联通。在加快交通基础设施建设、降低物流成本的同时,要加快信息、政策、教育、人文等领域的互联互通,通过加强感情上的互联互通,加深彼此了解,夯实合作的社会基础。在基础设施的互联互通和国际产业合作方面,要引导参与企业弘扬“工匠精神”,打造合作精品。已有的互联互通旗舰项目,应做好项目的建设和后期运营等工作,特别是要探索经济合作、生态环保与人文交流相互促进的科学模式。要根据合作伙伴国的发展需要,把电子商务、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智慧城市建设等最新科技和理念运用到“一带一路”建设上来,助力合作伙伴国的跨越式发展和可持续发展。

  在建设方式上,注重内外联动发展,加强“一带一路”建设与国内区域发展的衔接。“一带一路”倡议提出后,我国各个省区市都在发挥各自优势,积极主动融入“一带一路”。西北地区发挥新疆、陕西、甘肃等地的区位、经济文化、人文等优势,打造新疆丝绸之路经济带核心区,大力发展内陆开放型经济。东北地区不断完善与俄罗斯、蒙古等国的互联互通,建设向北开放的窗口。西南地区发挥广西、云南等地优势,旨在形成“陆丝”与“海丝”经济带有机衔接的门户。中部地区努力探索怎样才能形成“一带一路”的腹地支撑,使“长江经济带”和“一带一路”有机对接和融合。沿海地区特别是长三角、珠三角、粤港澳大湾区均在探索如何发挥自身特点,在“一带一路”建设中发挥更大作用。但总体而言,国内各省区市参与“一带一路”尚处于自发状态,差异化发展不够,合力发挥得尚不充分,一些地方还没有很好地把“位能”转化为“势能”,没有把“优势”转化为“胜势”。在新时代,各地区应根据自己的资源禀赋、历史文化、科技研发、产业发展等方面的优势,善于找“不同”,研究本地区融入“一带一路”建设的准确定位和差异化目标、“一带一路”建设与本地区生产力区域布局的关系、推进融入“一带一路”建设的政策工具、“走出去”和“引进来”融合共进的机制、本地区企业融入“一带一路”建设的路径选择等。既要抬头看中央部署,又借鉴其他省份成功经验,找准本省区“一带一路”建设的定位和重点,加强对本省区内各地方、各行业走出去的指导协调,依托友好城市等平台,与沿线国家开展更加精准的对接,创新合作模式,精心打造品牌。同时,要处理好自身发展和带动周边发展的关系,打造区域协调发展的共同体,努力实现最优政策组合和最大整体效果。各地区可根据人文交流和产业发展布局,新增一批沿线国家和发达国家友好城市,扩大友城交往“朋友圈”,提升交往的内涵与质量。国家应在顶层设计上,强化相关产业发展、项目建设等的统筹协调,就“一带一路”地方实施方案与国家发展规划衔接工作提出更加明确的指导意见,引导地方准确定位、错位发展,避免同质竞争,科学有序推进“一带一路”建设,通过“一带一路”更好带动内外联动发展、区域协调发展。加快建立中国在境外投资的专门服务机构,为海外投资企业提供业务指南与信息咨询帮助。

  在智力支撑上,需要加强宏观、中观和微观三方面的研究,为“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提供有效智力支持。一是从宏观上,需要加强顶层设计的研究,这类研究视野要高、定位要深。目前“一带一路”系统性研究成果不多,“一带一路”的功能和作用等方面的研究仍然“在路上”。下一步需要把“一带一路”放置在世界发展大历史中去认识和定位,提炼总结“一带一路”倡议的时代背景、核心理念、推进路径,深入研究“一带一路”建设的发展动力和内在规律,建立健全“一带一路”的理论体系。需要深入研究“一带一路”与国内五大发展理念的关系,与世界经济再平衡、新型全球化、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的关系。需要研究“一带一路”倡议如何与现有国际机制进行有效衔接,如何改进和完善全球供应链、价值链、产业链,让那些处在不利位置上的国家能够更好地参与到全球分工当中,更多地从全球价值链当中获益。二是从中观上,需要加强区域与国别调研,为“一带一路”与沿线国家发展规划对接提供建议,这类研究要务实管用。需要研究“一带一路”与其他区域合作机制的关系。要对沿线国家参与“一带一路”建设的政治、社会、经济等方面环境和条件支撑,以及与我合作意愿、优先对接领域等开展综合性调研。需要与发达国家智库和企业深入探讨,在哪些领域可以开展第三方市场合作,实现优势互补,共同帮助发展中国家发展。三是从微观上,需要加强分行业、分领域的对接研究,这类研究要“专”。下一步的研究,需要与产业、企业的对接匹配起来,需要与国外智库协同起来,共同开展更有针对性地精准研究。鼓励地方和高校智库走“专、精、特”的发展路径,避免走“大而全”的发展路径,形成自己的特色研究优势。在服务“一带一路”具体领域上,能有一批“单打冠军”式的智库产生。譬如,围绕产业园区、陆路交通、海路运输、法律制度、园区建设、绿色金融、跨境电商、信息基础实施建设、各类风险防范、沿线国家舆情民意评估等开展研究,为具体项目合作提出更加专业化的建议。鼓励我国智库“行走在路上”,与合作伙伴国智库携手开展一线考察调研,为“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提供更加精准的智力支持。

  践大道之行,必成其久远。和平合作、开放融通是大势所趋、人心所向。第二届高峰论坛必将是高朋满座、应者云集,将会成为共建“一带一路”进程中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一次盛会。“一带一路”所展现的时代魅力、所释放的发展潜力、所体现的国际担当,必将随着第二届高峰论坛的召开越来越凸显出来。(作者为“一带一路”智库合作联盟理事会秘书长、当代世界研究中心主任金鑫)


  转自:丝路瞭望

  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所属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违者本网将保留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力。凡转载文章,不代表本网观点和立场。版权事宜请联系:010-65363056。

延伸阅读

热点视频

中国发展高层论坛·中国人民银行:扩大金融业对外开放势在必行 中国发展高层论坛·中国人民银行:扩大金融业对外开放势在必行

热点新闻

热点舆情

特色小镇



版权所有: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京ICP备11041399号-2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59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