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斋隽友——胡可敏捐赠文房供石展”今天起在上海博物馆开放。这是今年上海博物馆自3月13日恢复开馆后迎来的首个新展。
如果不是突如其来的疫情,上海博物馆今年原计划至少举行三个捐赠展。上博的两面捐赠墙上,镌刻着捐赠者的名字。据介绍,上海博物馆有14万件珍贵文物,约20%是捐赠得来。
什么样的私人藏品,能够进入上海博物馆的视野?
上博首展冷门的“文房供石”
步入位于上海博物馆四楼的“高斋隽友——胡可敏捐赠文房供石展”展厅,多媒体投影将参观者引入江南园林的景致。60套共78件形态各异、品种不一的文房供石,再现昔日文人书桌上的情趣。
这些供石来自旅美华人赏石收藏家胡可敏的捐赠。胡可敏早年毕业于同济大学,1982年旅居美国。其父胡兆康是沪上知名古董、供石收藏家,1994年将珍藏的76件供石捐赠给上海南翔古猗园。受父亲影响,胡可敏也开始供石的收藏与研究,自1998年以来在美国出版多部关于中国古典供石的图书。
“中国这么多博物馆,只有上海博物馆在收藏和宣传文房供石。”让胡可敏萌发捐赠意愿的,是上海博物馆收藏的清高凤瀚铭“小方壶”供石,这一文物也出现在此次展览中。2018年初,胡可敏向上海博物馆提出捐赠想法。
上海博物馆专业人员从胡可敏提供的藏品中挑选了60套共78件。经过各方准备,这批供石藏品从美国波士顿城郊胡可敏的家中运抵上海博物馆。
据悉,这也是上海博物馆首次举办以传统赏石实物为主题的展览,展览将持续至6月28日。上海博物馆工艺研究部副主任施远介绍,赏石既是天然矿物也是艺术品,包含工艺美术、金石艺术等,因其自身复杂属性,在过去的收藏研究领域涉及较少。
“赏石是我们想要的藏品,除专门展陈,做展览的点缀也很好,可以用它结合其他藏品来布置还原古代文人的书房。”原上海博物馆副馆长、研究馆员陈克伦介绍,胡可敏捐赠的文房供石,正好补充了馆中对赏石文化的收藏和研究。
曾婉拒20世纪以后的艺术品
今年,上海博物馆原计划举办三个捐赠展,除《高斋隽友——胡可敏捐赠文房供石展》之外,还有《无尽意——赵朴初书法艺术展》和《荷兰倪汉克捐赠文物展(暂定名)》,这些捐赠见证着上博长期以来的收藏理念和与藏家的持续交往。
上博两面捐赠墙上,刻着捐献者的名字。其中有一位“无名氏”,捐赠时立下“七不”约定,不写名字、不要收据等,上博尊重其意愿。此外,已故画家陈逸飞和他的经纪人玛勃洛的名字也出现在墙上。
据了解,陈逸飞曾打算向上博捐赠他的风景画《水乡》。尽管当时陈逸飞的作品已行情不菲,但上博还是婉拒。“按照传统,上博不接受20世纪以后的艺术品,艺术需要时间来考验。”最后陈逸飞和经纪人把作品卖掉,再将所得款项捐给上博。为了回馈这笔捐赠,上博于上世纪90年代举办了《陈逸飞回顾展》,这在当时是一个特例。
陈克伦认为,博物馆在接受民间捐赠时不能来者不拒,除了要有鉴别真伪的能力,也要知道自己需要什么。“上博的藏品中还有门类、年代、品种的缺失,文物征集是为了补充收藏的不足。不是贵的就一定是好的,对我们来说,缺的才是好的。”
艺术要经过历史沉淀才可以进入博物馆,陈克伦觉得虽然合理但难免遗憾。很多博物馆不收在世名家作品,但等到要收时,优秀作品早已是他人之物。“我们的定位是古代艺术博物馆,但艺术史不能中断。国际博物馆协会主席曾发出‘收藏当今’的号召,我们应该响应。而且,我们现在建了上博东馆,也需要扩充长期陈列。”(钟菡 简工博)
转自:解放日报
【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所属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违者本网将保留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力。凡转载文章及企业宣传资讯,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立场。版权事宜请联系:010-65367254。
延伸阅读
版权所有: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京ICP备11041399号-2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59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