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西蜀陶艺之乡:对话泥土 桂陶有韵


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   时间:2019-10-22





       作为四川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桂花土陶制作技艺到目前已有400多年的历史,现存的桂花镇瓦子村的龙窑窑址,就是嘉靖年间当地人烧陶制陶的见证。19日,记者来到西蜀陶艺之乡一一彭州桂花镇的非遗项目体验基地——桂花龙窑,感受这一古老技艺的时代新生。
桂花龙窑 中国经济网记者魏金金/摄
  桂花土陶制作技艺以全手工打造烧制而成的红陶著名,2007年被列入四川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桂花土陶的制作流程包括选料、踩泥、锯泥、制坯、锤坯、施釉、烧制等工序,烧成的陶器独一无二、风格古朴、造型典雅。在四川省彭州市桂花镇的土溪河两岸,蕴藏着质量上乘的粘土,催生了这里相当发达的制陶业,也因此,成就了桂花镇“西蜀陶乡”的美名。



桂花龙窑博物馆内陈列的桂花土陶制作工具  中国经济网记者魏金金/摄
  今年50多岁的四川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兰章树从10多岁就开始学习土陶制作技艺,在他看来,发展现代陶瓷产业的关键在于如何将陶瓷文化与生活美学相结合并更好地融入生活、建筑和艺术领域之中,同时带动更多年轻人和设计人才积极参与进来。



兰章树介绍新近研发的禅意花器  中国经济网记者魏金金/摄
  据悉,目前桂花龙窑的景观陶器深受省内外房地产商及景观设计公司的喜爱,景观陶器产品供不应求;而生活用陶也摆脱了以往泡菜坛、水缸等单一的产品面貌;工艺陶瓷产品更加丰富、器型更加美观。令人欣喜的是,土陶产业的升级也带动了当地乡村旅游业的发展,一些外地游客、中小学生以及国际友人纷纷前来。



陶器制作所需的泥料在揉泥、踩泥、锯泥阶段讲究男女搭配   中国经济网记者魏金金/摄




  制陶师傅现场拉坯  中国经济网记者魏金金/摄



制坯完成之后需放置通风处晾晒  中国经济网记者魏金金/摄



不同形状的景观陶器   中国经济网记者魏金金/摄



景观陶器陈列展示  中国经济网记者魏金金/摄



施釉花器  中国经济网记者魏金金/摄


  转自: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

  【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所属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违者本网将保留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力。凡转载文章及企业宣传资讯,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立场。版权事宜请联系:010-65363056。

延伸阅读



版权所有: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京ICP备11041399号-2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59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