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们的联系方式可以给我吗?”重庆泓艺九洲国际文化艺术中心创始人张航在本周接受记者采访时,听说重庆有非遗传承人可以用竹子编出一幅画,就下意识地开始索要联系方式。
作为一个文化贸易平台创始人,张航喜欢收集民间“绝活”。“主要是那些有文化、有传承,还有一定艺术张力的东西,比如城口的漆器、梁平的竹帘画、以及荣昌的夏布等。”张航说。
在张航看来,这些老物如果得到充分的保护、挖掘和开发,就可以变成重庆文化企业与外界打交道的底气,这一点对于他投资上亿元和伙伴们打造的继上海自贸区、北京综保区之后,全国第三个功能完善、配套齐全的新兴国际文化产业综合体来说至关重要。
“2017年我们开始做文化贸易平台,到现在已经促成了2000多万美元的贸易额,这个期间我们团队跑遍了重庆每一个区县,收集了很多有潜力的文化产品信息,感觉目前这个市场、还有生产体系都没有得到足够的开发和建设,是非常可惜的事情。”张航说。
对于张航的“可惜”,重庆文交科技有限公司执行董事王雪川深有感触。“我们有很多好的老物,但是有多好,有的可能还需要外国人来告诉我们。”王雪川告诉记者,他本来是经营纺织品进出口生意的,2013年,他接到伦敦老客户JStimlerltd询盘,希望复古开发中国具有1000年历史的金丝蜀绣、蜀锦等工艺纺织产品,来满足国际奢侈品市场对金丝织锦类产品的需求。
“那时我才知道,中国的金丝织锦已经被西方贵族阶层追捧了上千年,比如英国查理二世就比较喜欢穿织金的料子,这在很多当年的油画作品中都能看到,时至今日,金丝织锦类产品依然是身份的象征,在世界范围被名流追捧。”王雪川说。
那怎样才能让传说中的中国金丝织锦重现世间?这就涉及一个让张航与王雪川都头疼的问题:有丰富文化内涵的技艺传承该如何去争夺现代受众的青睐?
“最开始我们只知道南京云锦织造所可以做金丝织锦,但效率太低,几十个工人一天只能织10厘米。”王雪川回忆,在了解国际市场的这一需求之后,他走访了四川、重庆、云南、江苏等多地50多位民间织锦工艺传承人,最终选择了同为中国历史三大名锦的蜀锦,并对法国电子龙头剑杆织机进行一系列机械改造后,终于在2018年成功研发了“手工-机械相结合”的现代织金蜀锦织造工艺。
“这个设备现在全国只有一台,一天的产量可以达到30米左右。”王雪川说:“成功将蜀锦工艺现代化改造之后,我们当年就成立公司,并接到了2000万美金海外订单,目前已经出口200万美金金丝蜀锦类产品。”
“一些传统工艺在现代没落的根本原因,其实就是没有适应现代市场的规则。”张航认为,坚守传承不能墨守成规,而这些工艺和文化产品要想活得更好,就需要这些工艺和文化的传承人更积极主动地域外界交流,吸收新的元素,找对进化方向,创作出更精美、更受市场欢迎的产品。
“前两年我们组织了很多民间艺术家、工匠和手艺人,带着作品到俄罗斯和法国交流学习;今年我们又组织了欧洲的艺术精品,以及青少年来重庆,就是希望这种国际间的交流,让我们的艺术家、工匠和手艺人有更广阔的视野。”张航说:“只要我们的艺术家、工匠和手艺人能在这种交流中吸收营养,创作出更多受欢迎的文化产品,我们的文化贸易才可能持续繁荣,一代又一代人坚守的传统工艺才可能真正地‘活起来’。”
据了解,重庆早在2015年便启动了传承人培育和推介工作,重点扶持体现传统美德,与传统农耕文明、民众日常生活联系密切的非遗项目及传承人群。特别是荣昌陶器制作技艺、涪陵榨菜制作技艺、川江号子、梁平木版年画等14个国家级非遗项目首次产生该项目国家级传承人,进一步充实了全市非遗名录及传承人群培育体系,将对开展相关项目的保护利用,带动实施传统工艺振兴计划、乡村振兴战略,加快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发挥重要作用。下一步重庆将继续搭建平台,助力非遗“走出去”,让更多实现产业化、市场化的非遗成果促成文化贸易,也为传播中国民间传统文化提供契机。
转自:中国新闻网
【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所属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违者本网将保留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力。凡转载文章及企业宣传资讯,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立场。版权事宜请联系:010-65363056。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