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书法,为什么看不懂?


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   时间:2019-07-22







  展出的部分现代书法作品
  “看不懂”,成为书法进入当代艺术范畴之后遭到诟病的一大缘由。那些抽离了语义的线条挥洒,还算书法吗?昨天下午,在上海宝山国际民间艺术博览馆开幕的“水+墨:回望书法传统”展览上,展出乐心龙、黄渊青、黄建国、刘彦湖等艺术家们的50多件“书法作品”,它们从传统出发,拓展了书法的外延,也对中国书法的未来走向进行了探讨。

  换一个角度看

  现代书法难懂,但是,传统书法如草书之类,对脱离了毛笔书写语境的现代人来说,未必“易懂”,除非自己就是书法写作者,否则难以体会中锋用笔、转折停顿之间的微妙关系。这次展览的绝大多数书法摆脱了字形字义的束缚,而把一个字的局部放大。如果仅仅从阅读理解的角度,那么,确实“看不懂”;但是若换一个角度,从绘画的层面来理解,那么,现代书法其实并不难懂。

  展厅中有很大一部分作品创作于二三十年前,曾经在最初的公开展览时引起巨大的争议。展览的学术主持、上海大学美术学院马琳解释,以已故艺术家乐心龙的作品《诗》与《花》为例,假若不看作品的命名,观众完全可以依照自己的感受对画面形成另一种理解,也可能把这样的书法作品当作一幅抽象画来看。若把明代书法家王铎流转自如、极富变化的书法作品与现代书法做一番比较,那么观众也会发现,现代书法其实并非空穴来风,毫无根基。传统笔触的细节放大便构成了现在的作品,是一种线条与空间的精心处理与关照,因此,现代书法与传统书法之间不是割裂关系。比如,乐心龙的作品将书法线条的能量释放出来,可以从碑学中找到影子。黄渊青的作品中则可以看到日本书法家井上有一的影响。

  相比较其他艺术家外部的探索,刘彦湖的书法创新则走了一条自己的道路。他把甲骨文、隶书、楷书相结合,他书写朱熹的《旧学新知》,乍一看去,字体似曾相识,每一个字的书写形式也规规矩矩方方正正,但若不经讲解,就是完全看不懂艺术家写的是什么。“转移”,刘彦湖这么定义作品中的元素,用自己的写法,表达对古人的创新,“也是一种打通古今的方式”。

  到了徐庆华,作品已经全然看不出字形,泼洒的方式更接近西方抽象表现主义的波洛克,徐庆华还专门为展览创作了一件书法、绘画、升降机相结合的装置作品《线场·升》,离书法的固有概念更行更远了。

  回望书法传统

  “他们每一个人的点都不一样,却都是从传统出发。”策展人王南溟说。

  近十年来,由于日本以井上有一为代表的现代书法在中国经常被展览,让美术界的人关注起了现代书法这个领域。随着书法课被纳入到中小学美育课程中,书法的现代性以及书法教育面临的各种问题又引起了广泛的讨论。临摹,是学习书法枯燥而单一的方式吗?在展览中,也有世界中国学研究学会教授阎伟红指导美国孩子的“汉字书法与西方绘画”艺术课程的作品,作为对书法教育的探索尝试。

  现代书法的发展已经有近三十年了,为什么依然让观众很难理解?现代书法的出发点和立足点到底在哪里?现代书法发展的可能性在哪里?现代书法与当代水墨之间又有着怎样的联系?出现了那么多的“表演性质”的“书法大师”,是不是“现代书法”惹的祸?带着对这些问题的思考,通过现代书法来回望书法传统是这次展览的意图,它能让人们站在今天的视野来看过去传统的由来以及发展出来的内在逻辑。

  【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所属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违者本网将保留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力。凡转载文章及企业宣传资讯,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立场。版权事宜请联系:010-65363056。

延伸阅读



版权所有: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京ICP备11041399号-2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59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