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族是勤劳而智慧的民族,他们有一种口述的民间说唱表述形式称为说部,2006年,满族说部入选“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满族说部,满语称“乌勒本”(ulabun),汉译为传或传记之意,多由族中长者漱口焚香讲述,常配以铃鼓扎板,夹叙夹唱,听者谦躬有序,倍加肃穆。
据了解,满族说部主要分为4种:一是窝车库乌勒本,俗称“神龛上的故事”,主要是讲述氏族传承下来的萨满教神话和萨满祖师们的非凡神迹,如《尼山萨满》《天宫大战》《乌布西奔妈妈》等。二是包衣乌勒本,也就是家传家史,这是一种家族自身教育内容的文本,如《萨布素将军传》《萨大人传》《东海沉冤录》等。三是巴图鲁乌勒本,也就是英雄传,往往包括真人真事和历史传说人物演义,是他们歌颂心中英雄的文本,如《两世罕王传》《乌拉国佚史》等。四是给孙乌春乌勒本,也就是说唱故事,主要歌颂各氏族流传的历史传说中的英雄人物,如《红罗女》《白花公主传》等。满族说部风格凝重,气势恢弘,包罗氏族部落崛起、蛮荒古祭、开拓创业、英雄史传、民族习俗和生产生活知识等内容,被称为北方民族的百科全书,具有重要的历史和文化价值。
首先,满族说部是满族及其先民历史的记忆,书中提及的历史内容有的鲜为人知,有的弥补了我国北方历史文献记载之不足,是民族史、疆域史、民族关系史以及人类学、社会学和民俗学研究的珍贵资料。其次,满族说部是满族生活的重要内容和生活形态,经过了千百年的民间创作和口述传承与演变,已经形成了独特的表现空间和形式,对中国文学产生了重大深远的影响。同时,满族说部这种巨篇的文稿文本,千百年来在民间流传、讲述,并一代代通过口述来表达,是东北故事的母源库,充分展示出吉林文化和东北文化的原生态性和非物质性的与众不同。
吉林大地留下了众多满族传统生活的遗址、遗迹和大量文物,一些在吉林地区已有数百年生活史的满族家族,至今仍然保留着浓郁的满族民俗和珍贵的萨满祭祀、谱牒传修、族史讲说等原生态的民族传统。满族说部主要在氏族内以口耳相传,代代承继,早期多用满语说唱,清中叶后满语渐废,遂改用汉语讲唱,其中夹杂满语。
满族说部虽然蕴藏丰富,但讲说与传承者多系特殊群体,现已人数不多,开展抢救性保护工作刻不容缓。2011年9月,由省社会科学院牵头,联合省民族宗教研究中心、吉林大学、东北师范大学等相关单位和高校,成立了吉林省满族说部学会。据学会会长朱立春介绍,学会不仅组织会员深入满族聚居区进行调查,而且与有关学校联合建立研究基地,进行“满族说部进校园”等系列普及活动,并在文本、历史文化、保护与传承等方面开展全方位的学术研究,取得了一系列丰硕成果。“满族说部研究丛书”历经17年,分3批完成,总计54册、2200余万字,是学会成立以来学术研究的集大成之作,代表着我省满族说部研究的阶段性成就。今后,学会将进一步提升满族说部在人类学、民族学研究中的整体水平和综合影响力,发挥满族说部在地域文化建设中的作用,深化满族说部的基础研究与传承方式的多元化探讨。
转自:吉林日报
【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所属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违者本网将保留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力。凡转载文章及企业宣传资讯,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立场。版权事宜请联系:010-65363056。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