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网消息 (记者 李文亮 吴浛池) 在山东省青岛市即墨区蓝色硅谷核心区,有一所面向全国的水下文化遗产保护基地——国家文物局水下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北海基地。这一基地集水下考古调查、勘探、发掘、保护与研究于一体,2018年正式投入使用。目前,甲午海战的两艘沉舰“致远舰”和“经远舰”的一些出水文物正在这里开展保护修复与考古研究等一系列工作。
走进基地,有机质保护修复室里,工作人员万鑫准备查看正在进行脱盐的木质文物。有机质保护修复室负责的主要是木质、骨质、皮革、丝织品、纸张等有机质文物的清洗、脱盐、脱水定型、拼合、加固、检测分析等工作。
这是正在浸泡脱盐的“经远舰”甲板构件。出水文物含盐量很高,必不可少的一个步骤就是脱盐,放到浸泡池中或者浸泡箱里,中间要不断地观察、换水、检测,是一个漫长的过程。
“经远舰”的木构件,上面绑定了清晰的标识。
工作人员刘胜正在查看用数控超声波清洗的金属构件。
一些纸质和丝织品等有机质文物,还有脱盐过程中收集的样品,需要放到冷藏室里低温保存,以便后期进行分析检测。
修复师们的工具五花八门,戴上手套,拿起手术刀,他们就是“文物医生”。
这个房间是沉船修复室,巨大的浸泡池长30米,宽10米,深3.5米,既可以用来浸泡整体打捞的沉船和不同材质的文物,使其脱除盐分,在不浸泡沉船的时候,也可以用作潜水员训练的场所。
万鑫正在给经远舰遗址出水的麻将牌称重。旁边摆放的出水生活用品,还有皮鞋底、马扎和算盘珠,这四件已经进行了清洗,经过去除表面污染物和脱盐处理,正在脱水定型,这个过程需要定期称重,测量尺寸变化,根据变化判断脱水终点。
给脱水定型的文物包上保鲜膜,方便其缓慢干燥。
保护修复过程中,工作人员会使用仪器设备做进一步的分析检测以及保留文物的重要信息。万鑫正在使用显微镜3D拼接拍摄的是经远舰遗址出水的木牌,木牌正面有“经远”二字,反面有“经、远、二、右、水、班”六个字,是确证沉舰就是经远舰的重要文物之一。
“致远舰”和“经远舰”遗址出水的部分珍贵文物,在海底历经百余年,有些文物已存在不同程度的破损,但致远舰遗址出水的这个锅炉三通内,还能看到当时没有燃烧的煤炭。
金属保护修复室主要负责金属文物的除锈、脱盐、整形、缓蚀、封护等工作。工作人员张碧健正在修复的是滑轮,清理上面包裹厚实的凝结物。
在这里,文物修复需要一丝不苟,沉下心来。
海洋出水文物,陶瓷是一个大类。陶瓷文物保护修复室负责陶瓷文物的清洗、脱盐、脱水、粘接、补配、上釉等工作。目前在修的文物主要是经远舰和致远舰遗址出水文物,因为是战舰,所以出水的陶瓷质文物较少,并且残件占多数,基本都是船员士兵的生活用品。
工作人员范浩东正在仔细地进行修复瓷器的打磨工作。
这是已经做好了补配的经远舰的青花盘。在打捞出这件青花盘时,它处于破损状态,少了半边,工作人员使用可塑粒子加热定型,塑造出它残存的这半边的形状,再翻到破损的半边,将其补充完整,这个过程叫翻模。
致远舰遗址出水的格林机关炮,工作人员准备搬运到文物摄影室。
国家文物局水下文化遗产保护中心的王霁正在调试灯光,为文物拍照。
在文物保护修复的全程,进行文字、摄像和拍照记录,并为每一件文物建立专属的修复档案,从而做到修复过程可溯源。
脱盐除锈 修残补缺 甲午沉舰文物在这里重生
转自:央视网
【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所属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违者本网将保留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力。凡转载文章及企业宣传资讯,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立场。版权事宜请联系:010-65363056。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