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瓷界的“后起之秀”


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   时间:2019-07-12





         新华网南京7月10日电(魏薇)1958年,南京高淳正经历着一场轰轰烈烈的生产浪潮。

  人们在修建公路时,发现秀山之麓有着丰富的陶土资源。于是,高陶人在这里开采陶土、构筑土窑,采用传统工艺生产缸、坛等日用粗陶器皿,开始了创业旅程。

  和景德镇等“制瓷名乡”相比,高淳陶瓷起步晚、规模也不大,到了1978年,这里仍是一个产值不足百万元的小厂,在国内名不见经传。

  直到改革的春风吹入,高淳陶瓷人的生产思路变得开放起来,脚步也紧跟上时代催人奋进的节奏。他们利用本地的焦宝石资源,开发适宜机械洗涤、高温消毒和微波加热等现代生活方式的陶瓷新品——玉泉炻器,1980年打入国际市场,1987年出口创汇突破100万美元,在国内瓷器的舞台上,高淳陶瓷终于崭露头角。

  面对环境的变化,一代代陶瓷产品也随之升级换代。一个主要依靠低成本竞争的劳动密集型企业,渐渐向文化创意产业和高技术产品转型。单一的炻器产品,渐渐演变成骨质瓷、炻器、高技术陶瓷、艺术陶瓷等一系列品牌产品。

  2003年1月,“高淳陶瓷”在上海证券交易所上市。

  “十二五”期间,高淳陶瓷承担了国家“十二五科技攻关项目—高品质日用陶瓷”项目。


  转自:新华网

  【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所属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违者本网将保留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力。凡转载文章及企业宣传资讯,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立场。版权事宜请联系:010-65363056。

延伸阅读



版权所有: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京ICP备11041399号-2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59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