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民间艺术的出路在哪里?


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   时间:2019-07-11







  西沐

  长期以来,人们对民间艺术的重要性、民间艺术发展的认知存在一个误区。这在很大程度上,使得中国民间艺术的发展处在一个边缘化状态,以至于很多人认为民间艺术是低俗的、朴素的、低端的,没有文化含量,而忽视了民间艺术具有鲜活性、当代性的本质特征。在认识误区的影响下,很多人认为中国的民间艺术缺乏创意,缺少创造。但实际上,中国民间艺术并不缺乏优秀的文化IP,恰恰相反,中国民间艺术是鲜活的、当代的,之所以出现了今天发展式微的局面,主要是我们没能紧跟社会发展的步伐,导致对民间艺术发现不够、推广不足、转化不力、创新滞后。

  我来举两个例子:一个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IP孙悟空与美国文化IP米老鼠。在一次论坛上,商务部老部长胡平先生发言中说,他一直在思考一个问题,那就是孙悟空如何打败米老鼠。米老鼠作为美国文化的大IP已经在全世界扎根,取得了巨大的经济效益与文化利益,而反观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IP孙悟空,还仅仅是一个故事,断断续续地传递着。是孙悟空的创意比米老鼠差吗?我想没有人会同意这个观点,那是什么在今天让孙悟空与米老鼠产生了这么大的差距?这个问题,大家可以认真思考。
    另一个例子是发生在上一个世纪50年代。20世纪50年代,中国美术代表团去国外访问时,决定去拜访毕加索,毕加索那时候就是世界最顶级的艺术家了,中国美术代表团负责选见面礼品的人是张仃,当时他作为首席艺术设计师频频出国,也是那个年代中国具有世界视野的顶级艺术家之一,在为毕加索选礼品的时候,张仃选的是什么?大家可能想不到,是我们的年画,一对门神。张仃相信,毕加索见了这对中国民间门神版画,一定会高兴得跳起来。这就是两个世界顶级艺术家对中国民间艺术的评判。所以说,中国民间艺术不低端,也不落后,而是我们没有能力去认知它们、去发现它们的价值,没有能力把优秀的IP成功地与市场机制、产业机制、时尚消费机制融合起来,与快速发展的新科技融合起来,使它们经过转化与创新成为民族文化符号,使孙悟空真正在世界舞台上跳起来、蹦起来。

  当前,如果我们不能准确认识中国最有价值的艺术是什么?中国艺术的真正价值在哪?我想,我们的确到了需要在艺术发展热闹而不是繁荣的今天,进行深刻反思的时候了,这是当下应该关注的一个重要的战略问题。而不是整天关起门来,研究探讨如何讲好中国故事,如何让中国文化走出去,我们需要的是把脚印踏踏实实地踩在中国民间这一肥沃的土壤上。

  在这种背景下,非常有必要对中国民间艺术的发展战略取向进行梳理和阐述,我重点从四个方面来进行理解。

  一、要充分认知中国民间艺术发展的战略背景

  1.中国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需要,除了提升发展的质量,加强科技创新以外,要发现新的资源、新的领域。

  改革开放40年,中国经济的发展已经到达一个临界状态,过度依赖资源及过度的资源开发,使得环境污染的速度已经达到一个无以复加的临界状态,可以说,这种传统的发展方式已经无法再进行下去了。于是我们就要进行经济转型,推动经济高质量的发展,推进新旧动能的转换,使经济尽快回到可持续发展的方向上去。要更好地推动经济发展的转型,就亟需转变发展方式。除了依靠科技创新之外,还必须寻找新的资源、新的领域,而在这方面,民间文化艺术资源及其产业发展,无疑成为最佳选择。

  民间艺术与文化资源的数量庞大,可以为新经济的发展提供重要的基础。民间艺术与文化资源不仅仅是新经济发展的财富,而且其发展空间巨大,能给经济发展转型带来非常大的体量和创造力,其战略发展非常重要。

  2.民族的复兴不仅仅是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建构世界经济中心,还要在科技发展中建构世界科技创新中心,更为重要的是,要在这两者的发展过程中,通过文化发展来不断建构世界文化创新中心,标示我们的价值立场与价值观传播发展的格局。

  经过40年的改革开放,中国逐渐发展成为新的世界经济中心。中国国际竞争力的关键不在于规模大、产品丰富,而是在于科技发展速度与创新程度。当前,中国科技创新发展迅速,在科技创新上所取得的成绩已经远远超过不少发达国家,已然朝着世界科技创新中心的目标迈进。事实上,中美贸易战表面看上去是商业上的摩擦,标的是商品与产品,但其实质,是高科技与科技创新能力主导权的争夺。更重要的是,民族复兴不仅仅要成为世界科技创新中心,中国还在积极发掘自身文化资源,大力发展文化产业,努力传播民族文化立场与文化价值,不断建构成为世界的文化中心。这要求我们要更加认知中国民间艺术与文化发展的根脉与文脉,在民间艺术的价值发现与创新发展上下大功夫,这是我们走向民族复兴的重要战略要求与路径之一。

  3.经济发展需要有与之匹配的文化能力,民族复兴最终还是文化艺术的复兴,中国民间艺术的发展意义重大。

  任何一个国家地区或民族在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时,必须要有与之相匹配的文化能力。文化能力是国家经济发展的根本归宿与根本目的所在。在发展文化能力上民族文化复兴是根本,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能往哪走、能走多远的重要保障,中国民间艺术发展涉及中华民族未来能走多远,中华民族在世界文明融合过程中占有什么样的地位,能有多大话语权,其战略意义明显。

  4.中国艺术要向民间学习。

  多年来,以西方为主体的多元化文化艺术观念不断地介入、冲击,人们赖以站立与前行的民族、民间艺术的发展空间不断地受到挤压。对民间艺术的漠视与无知,正在伤害着中国艺术,阻碍着中国艺术的发展步伐,割裂着中国艺术格局的建构。民族气魄、中国精神,根在民间,魂在文化传统。中国当下艺术的发展要摆脱空洞化、表面化、概念化、形式化,就必须向民间学习。在向民间学习的过程中,会让当下的艺术家们更多地体味到传统是鲜活的,精神是流淌的,强调艺术创作与探索要关注审美的当代性,不能囿于已有的概念、模式,更不能脸谱化,要适应时代审美文化的需要与变迁;强调向民间艺术学习,要融入时代的精神,不能以旧为美、以古为美,要赋予作品以时代内涵,与时俱进,成为时代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民间艺术是鲜活的艺术,更是具有当代性的艺术。

  二、习总书记的系列论述为民间艺术的发展指引了方向

  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指出:“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结合时代要求继承创新,让中华文化展现出永久魅力和时代风采。”习近平总书记做出的一系列重要论述,为传承和创新发展中国民间艺术优秀传统指引了方向。

  1.乡愁论

  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发展传统文化资源不要忘记乡愁。中华文化是乡愁的“根”。“中华文明有着五千多年的悠久历史,是中华民族自强不息、发展壮大的强大精神力量。我们的同胞无论生活在哪里,身上都有鲜明的中华文化烙印,中华文化是中华儿女共同的精神基因。”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博大精深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根基。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为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提供了丰厚滋养。”

  2.资源论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传统文化是一个民族独特的战略资源。这一论述把传统文化上升到一个民族的战略性资源。关键是要通过现代化创造,焕发强大能量,成为推动民族复兴的独特“战略资源”。当前一个日益强烈的共识是,中国社会正面临文化危机,文化内涵的空洞化,迅速积累的物质财富犹如沙上之塔,越高越重,越容易崩塌。中国民间艺术作为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们民族独特战略资源的根基与沃土。更是中华民族赖以生存与发展的巨大精神与物质财富。

  3.活化论

  在乡愁论与资源论基础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把传统文化资源“活化”。传统文化资源要成为社会财富而并非仅仅只放在博物馆。他用诗意的语言要求重整民族文化资源,“让收藏在禁宫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来。”

  4.转化论

  2014年9月24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孔子诞辰2565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上说:“优秀传统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传承和发展的根本,如果丢掉了,就割断了精神命脉。”他同时也强调,要努力实现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使之与现实文化相融相通。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也是实现民间传统艺术“活化”的重要路径与手段。我们要善于把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和发展现实文化有机统一起来、紧密结合起来,在继承中发展,在发展中继承。要坚持古为今用、以古鉴今,坚持有鉴别的对待、有扬弃的继承,而不能搞厚古薄今、以古非今,努力实现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使之与现实文化相融相通,共同服务于新时代。

  5.财富论

  习近平总书记认为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国社会的一笔重要财富,他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提升为“中华民族的基因”“民族文化血脉”和“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增强了民族自信心、民族自豪感和民族凝聚力。他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提出,优秀传统文化中包含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可以凝聚和打造强大的中国精神和中国力量。

  三、进一步厘清中国民间艺术的逻辑始点和逻辑终点

  融入社会生活可以说既是民间艺术发展的逻辑始点,也是其发展的逻辑终点。中国民间艺术源于民间,起步于火热的大众生活,其活力源于大众的生活与文化需求,可以预见的是,它也必将在融入当代社会生活的发展过程中不断地得到丰富、壮大,得到弘扬与发展。

  1.逻辑始点

  民间艺术不是在金碧辉煌的殿堂之中产生的,民间艺术兴起于民间,来自热气腾腾的生活,是鲜活的、大众的,源于大众生活的需要根植于田间地头、街头巷尾,存在于大众生活的规范、习惯与创造之中。中国民间艺术的特性是天然的,而并非是在以后靠人们去打磨建构,更不是刻意为之。它与日常生活密切相关,具有广泛的群众性。这是中国民间艺术的根本性所在,也是其最有生命力之所在,更是中国民间艺术发展的逻辑起点。

  2.逻辑终点

  民间艺术不是静态的、概念化的,而是鲜活的、当代的。中国民间艺术发展到今天,不断根据时代的发展,融入新的内容、新的形式、新的审美趣味和取向。民间艺术融入当代社会是一个过程,只要人们追求美好生活,民间艺术一定会在创新与转化中实现自己的变化与变革,也必然会在当代社会多元化的生活中,再一次绽放它的生命力,再一次弘扬它的精神和实质。

  民间艺术的战略地位、群众基础、文化根基决定中国艺术发展一定要关注中国民间艺术,它是中国艺术精神的根基。因此,我们反复呼吁,中国艺术到了要向民间艺术进行学习的时候了。总之,民间艺术发展与创新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满足、服务大众,更好地活在大众的生活中。这是民间艺术发展的根本目的、逻辑起点与逻辑终点。

  四、要建构民间艺术发展的战略格局

  1.留住记忆——民间艺术的保护、抢救

  民间艺术的保护与抢救是民间艺术发展的首要问题,也是最急迫的问题,是民间艺术发展的根本前提和基础。但是,我们也必须清楚,保护与抢救并不是当前民间艺术的唯一目的与最终目标,我们要在“留住记忆”的保护、抢救基础上,更加关注民间艺术的创造性发展、利用以及民间艺术与当代社会生活的融合发展。

  2.生于活化——民间艺术资源与当代设计跨界融合传统产业

  民间艺术不仅仅是一种现象,更是一种重要的资源,并非是古董遗存、典籍,也不仅仅是博物馆的展品,而是存在于民间发展中活着的资源。

  首先,?方面利用民间艺术资源要素与当代设计融合,更好地与当代社会生活、时尚消费相对接。要成为当代生活必须品就必须为当代人们所接受,必须具有当代文化价值,符合人们社会生活的审美文化趣向。

  其次,跨界融合。以民间艺术资源生存发展的艺术精神与要素来改造传统产业,使传统产业更具有民族性、艺术性和文化性,提升产业发展的附加价值,使产业升级不断推进。也就是说,要充分发挥民间艺术资源跨界融合机制的优势,发展具有区域地方特色的民间艺术产业,特别是大力发展民间艺术元素跨界融入制造业、旅游业等传统产业,实现产业转型升级。民间艺术发展的历史使命的落实,还将会带动民间艺术与文化,融入到文化振兴区域发展的战略中,打造文旅新名片,带动城乡建设的发展。

  3.生于生活——民间艺术社会生活化与当下审美文化适配,并与时尚消费融合、与科技创新融合,提升民间艺术及文化的体验水平

  为了更好地实现民间艺术的生活化,就要注重民间艺术与当代审美文化适配。这意味着我们并不是要把民间艺术原汁原味的再现,而是要根据当下审美对民间艺术进行转化和创新,使民间艺术产品能为当下大众所接受。民间艺术还要同时尚消费相融合,要抓住年轻人,体现民间艺术消费的时尚性、新颖性,把民间艺术当代性的一面发掘出来,将民间艺术体验与产品通过创造性转化变成时尚产品与时尚消费。

  另外,民间艺术还需要同科技融合来增强民间艺术的体验感。将科技同民间艺术要素与精神进行完美融合,提高传播的参与积极性与效率,形成一种深度的民间艺术体验模式。这是民间艺术未来发展的重要道路之一。

  同时,创新民间艺术发展的社会经济组织形式(合作社+农户、公司+农户),发掘建构产业链机制的路径(“三名”产业形式)也是极为重要的。一是创新社会组织形式。当前民间艺术产品市场大量仍停留在作坊式和农户式的发展阶段,没有有效的组织形式。在当前,国内也有部分地区尝试探索民间艺术市场与产业发展的新组织形式,例如:合作社+农户,通过合作社来组织农户,统一定位、统一对接市场,形成可操作的市场发展模式。另外,还可以探索公司+农户的组织形式,通过公司化运作与契约,组织并推动农户与市场对接,这也是一个很有效的路径。二是围绕名人、名品、名牌来发展民间艺术市场与产业,通过名人、名品、名牌来聚合产业要素,推进民间艺术产业的发展,使民间艺术产品能够很好地融合到当代经济与社会生活中,按照现代经济发展的规律融入到当代社会中,而不仅仅只是靠政府救济与政府推动。

  促进民间艺术从不断被抢救保护向主动参与当代社会与生活的态势转变,政府的角色也会从民间艺术“拯救”的买单者,逐渐变成资源化发展与产业化进程的服务者,并不断通过相关配套政策和服务,大力发展民间艺术事业,做好民间艺术美育与普及。同时,发挥市场机制与产业机制,推进民间艺术资源的聚集,充分发挥资源优势。

  4.长于财富——使民间艺术及其资源成为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发展的重要财富

  民间艺术与文化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的重要资源,它不仅是一种精神财富,更重要的是一种物质财富。在具体发展中我们要学习美国的经验,依靠成熟的市场机制与产业机制,打造高质量的文化艺术产品,通过发展全球化消费来输出文化价值观念。在消费的过程中,取得物质利益的同时,收获文化利益。因此,我们要改变对民间艺术及其资源的认知,充分发挥市场机制与产业机制的作用,利用全球产业链来进行文化价值传播,最大限度发挥民间艺术与文化的作用,使其在民族复兴的进程中发挥更重要的作用。(作者系中国经济网文化产业特约专家、中国艺术经济研究院院长,本文系西沐在中国民间艺术融入当代社会生活论坛上的发言稿,根据录音整合整理)


  转自: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

  【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所属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违者本网将保留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力。凡转载文章及企业宣传资讯,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立场。版权事宜请联系:010-65363056。

延伸阅读



版权所有: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京ICP备11041399号-2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59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