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即墨花边:“抽纱瑰珍”带动乡村振兴


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   时间:2019-07-10





        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青岛7月9日讯(记者 魏金金) 作为山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即墨花边拥有一百多年历史,高超的编织技术也使得其在国际上素有“抽纱瑰珍”美誉,今天的人民大会堂会客厅使用的沙发装饰品多为即墨花边产品。日前,中国经济网记者来到即墨花边博物馆,实地探访这门老手艺的今日芳华。




  即墨花边的家居应用

  相传,明朝末年,即墨民间就出现了用棉线或丝线编织的网状花边。乾隆年间,即墨西北地区的长直、段泊岚,周戈庄一带已经广泛流传着“小扣锁”(捏绣)和“绣花”两种民间手绣工艺。1910年,即墨艺人引进意大利花边在当地生产,并结合民间编织、刺绣的特点,在工种、针法、图案上不断创新和改进,逐步形成了独具民族风格和地方特色的即墨镶边。1956年,地方上的众多花庄合并,成立了即墨花边厂,自此,即墨花边进入全盛时期。1998年,由于种种原因,即墨花边厂宣布破产,后出身于花边世家的王军怀着满腔热血创办了青岛国华工艺品有限公司。



“平安如意”台布 以花瓶为主要创作素材,反映了人们对平安生活的美好追求 

  据悉,即墨花边集锁、编、织、缠、拉、露、镶等20多种工艺和80多种针法为一体,是花边编织与手工绣花两种传统手工技艺的完美结合,代表了中国传统编织技术的最高水平。其成品主要有台布、餐套、床单、被单、被套、窗帘、沙发巾、靠垫等上千种规格近千个品种,因精湛的手工艺术之美而热销欧美、中东等多个国家和地区。

  采访过程中,记者了解到,一套完整的即墨花边传统手工编制工艺流程可分为八项,分别是图纸设计、整料工人印制布花、花边编制、绣花作业、花边镶拼、产品晾晒漂洗、烫熨花边产品、花边细节修整等。




  印制布花




  花边编制
 



  绣花作业




  花边镶拼之后裁剪多余布料




  花边细节修整 中国经济网记者魏金金/摄

  作为即墨花边第四代传承人,王军在接受采访时表示,目前青岛国华工艺品有限公司已被列为重点文化产品出口企业,公司在传承即墨花边文化的同时,以市场为导向,洞悉花边流行趋势,研发即墨花边新材料、新针法和新产品,进一步拓展国际市场。除此之外,还采取公司+农户经营的经营方式,直接助推乡村振兴。据悉,青岛国华工艺品有限公司每年投放到乡村花边站的加工费均在千万元以上,全区500余家从事花边加工的业户人均收入达2万元。值得一提的是,目前王军带领着公司团队正积极继续致力于花边著作权的申报工作,积极申请版权保护,并推出了手包、茶席、服饰等即墨花边文创产品。


  转自: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

  【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所属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违者本网将保留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力。凡转载文章及企业宣传资讯,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立场。版权事宜请联系:010-65363056。

延伸阅读



版权所有: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京ICP备11041399号-2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59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