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过不惑之年的边巴桑杰,并没有停下学习的脚步。
6月中旬的一天,他在曲水县人社局组织的一个创新创业课堂上“充电”。边巴桑杰虽然个子不高,身材削瘦,但从一双炯炯有神的眼睛里可以看得出,他是个很有想法的能人。
2016年底,边巴桑杰从协荣村易地扶贫搬迁到才纳乡的四季吉祥村。不知不觉,两年多过去了,作为3个徒弟的师傅,他是一位有着18年经验的“老裁缝”,虽然有的徒弟比他年龄还大。
边巴桑杰的裁缝手艺是家传的,他的爷爷、爸爸都是裁缝。与他的祖辈和父辈不同的是,他的裁缝手艺,发生了更多改变。
边巴桑杰的爷爷一生都用手工缝制衣服,边巴桑杰的爸爸用上了脚踏缝纫机,而边巴桑杰先后用上了马达带动的缝纫机和具有微电脑功能的机器。
对于边巴桑杰来说,工作方式的改变不算什么,最大的改变,是衣服的材质和样式。
多姿多彩的藏民族服装具有悠久历史。据有关史料及考古资料显示,早在公元前11世纪前后,藏族服饰就已具备现代藏族服装的基本特征。后来,由于与西藏各地部族之间的交往及其他因素影响,近千年以来,藏民族服饰在不断演变、发展并丰富了内涵。无论怎样变换,传统藏装的基本特点一直是区别于其他民族最显著的特征。
藏装的基本特点是肥大、长袖、宽腰、右衽,无需量体裁衣,裁剪多直线。袖长等身,袍长过体,无需纽扣。藏装最讲究的是边饰、衣袖、衣襟,衣底往往镶上贵重的毛皮和丝绸滚边,内衣一般为白色或其它浅色衬衫。牧区衣着的用料以皮毛为主,农区则以“氆氇”为多。
与自己的祖辈和父辈多以本村自产自织的“氆氇”裁衣不同,边巴桑杰制衣的原料更加多样化。除了“氆氇”以及锦缎、皮面、素布,他还用各种化纤布料制作衣服。由于他的汉语词汇量有限,每过一段时间,边巴桑杰都要带上一位汉语好的同伴充当翻译,一起到成都进货。
走在成都繁华的街上,虽然不太习惯,但边巴桑杰却对工业化生产的布料赞不绝口。
在四季吉祥村的制衣间里,他展开一件灰白色的男式藏装,捧到记者面前说:“这些布料是从成都买的。买的多的话,成本一米十几块钱。如果从拉萨买,价钱翻一倍都不止。”
其实,如今的传统藏装,除了宽大之外,衣袖也不再长得等身。随着审美习惯在一点点改变,藏装的样式也在一点点改变。边巴桑杰指着衣领中间的仿丝绸内镶边说:“这种样式是从五年前流行起来的。”
说到创新话题,边巴桑杰来了精神。边巴桑杰指着一套挂着的校服对记者和负责翻译的驻村工作队员介绍,这是才纳乡小学的冬季校服,面料就是他从成都买来的。这个校服最大特点,就是在胸前和领口袋处加入了藏民族传统装饰,使观者眼前一亮。
他又拿出一个布袋介绍道,这个是用来装食盒的。藏族家庭逛林卡时,往往要带一些糖果、干果、风干肉等零食,这些食物都用食盒盛装。食盒的袋可以提也可以背,很方便。
其实,边巴桑杰现在主要做的还是传统服装制作和批发。屋子中间叠放了许多衣服,有70多件衣服是批发出售给拉萨巴朗学社区一家成衣店的。
一针一线,都蕴含着祖辈的勤劳智慧。
一丝一缕,都包含着民族文化的传承。
民族的,就是世界的。拉萨是个传统与现代交相辉映的地方。边巴桑杰以传统眼光去创新,其实,像这样的创新,发生在拉萨各个角落、各个领域。
这些年来,许多人被藏文化魅力所吸引,慕名而来,寻找创作和创新的灵感。
6月13日至21日,西藏大学艺术学院正在举行2019届毕业生设计作品展。其中,服装与服饰设计专业的大学生们以现代审美角度和全球化视野,赋予了藏装新的活力。
其实,藏民族服饰早已一次次登上国际时装的舞台,展现其独特的魅力和风采。
转自:西藏日报
【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所属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违者本网将保留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力。凡转载文章及企业宣传资讯,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立场。版权事宜请联系:010-65363056。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