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戏如何更鲜活地绽放在今天的舞台


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   时间:2019-05-29





     三年一届的中国艺术节,代表了当代中国舞台艺术的最高成就。也正因如此,正在上海举行的第十二届中国艺术节吸引了各方关注。

  记者注意到,在此次来沪参评参演的戏曲类节目中,有一些从未亮相过上海舞台的地方戏剧种。地方戏曲是中华传统文化丰富性和多样性的立体展现,其传承、保护与发展一直为文化界所高度关注。而这些第一次亮相上海的剧种,正是从不同侧面展现了地方戏曲如何更好地活在今天的舞台上。

  政府扶持:免除后顾之忧,使剧团更好地探索剧种发展

  荆州花鼓戏《河西村的故事》是本届中国艺术节参评剧目之一。荆州花鼓戏流行于湖北江汉平原,至今有两百多年历史。湖北省花鼓戏艺术研究院院长徐中兵告诉记者,和其他许多地方戏剧种不同,作为湖北三大剧种之一,荆州花鼓戏并没有在上世纪90年代受到市场经济大潮的冲击,而是在改革开放后的40年里始终得到湖北省政府的重视,通过全额拨款和政府购买等不断加大扶持力度,免除了剧团在生存上的后顾之忧。

  没有后顾之忧有时候是一把双刃剑,有可能使得一些剧团在创作上越来越脱离观众需求,也有可能让剧团能够更加心无旁骛地探索剧种的发展之路——而荆州花鼓戏就是后者。徐中兵介绍说,剧团用传统戏来留住老观众,用新编戏来开拓新观众,二者比例为9∶1。新编戏虽然数量不多,但质量都很好,之前《家庭公案》和《原野》都获得了奖项和市场的双重认可。此次来沪参评的新编戏《河西村的故事》,也经过了几轮打磨。

  政府扶持能在很大程度上保护与发展地方戏曲?在这方面,更能说明问题的例子是白剧。顾名思义,白剧主要起源于大理白族自治州,大理白族自治州白剧院是目前全国唯一一个州级白剧专业院团。大理州民族文化工作团团长姜果非常坦诚地告诉记者,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剧团经历长达15年的低潮期,全团演员为了生存,只能从事歌舞表演,无暇顾及专业演出。◆下转第五版

  (上接第一版)这导致剧团在人才上整整断了一代,各个行当都没有领军人物。

  幸运的是,最近几年,随着《地方戏曲剧种保护与扶持计划实施方案》与《关于支持戏曲传承发展的若干政策》等中央文件的相继出台,剧团从政策到资金都得到了政府的大力支持。姜果介绍说,今年剧团从地方财政获得的拨款有望达到1600万元,是2010年前的近十倍。今年年初,剧团一次性招收了34名一线演员,保证了剧种发展后继有人。也是在政府的支持下,剧团近几年排演了两部大型原创剧目,此次来沪参评的《数西调》就是其中之一。

  剧目建设:一出戏救活一个剧种的经验,今天仍然有效

  若论剧目对于戏曲生存发展的重要性,昆曲《十五贯》传下的“一出戏救活了一个剧种”的佳话可见一斑。而对流传于江西抚州的古老剧种盱河高腔来说,正是几部新剧目的创排和演出,扭转了此前的衰败局面——其中就包括此次来沪参评的乡音版《牡丹亭》。之所以叫乡音版,是因为汤显祖的故乡就是抚州。

  抚州市文化发展艺术中心主任吴岚告诉记者,在很长一段时间里,盱河高腔都陷入低谷,国有院团改演采茶戏,只有民间剧团在演出,且只有一部《孟姜女哭长城》可演。这种状况一直持续到2016年,当地抓住汤显祖逝世400周年这个重要的时间节点,开始酝酿创排《临川四梦》。专家们经过考证,认为最适合的剧种是盱河高腔。因为盱河高腔的前身是宜黄腔,而汤显祖写《牡丹亭》时,就是以宜黄腔为基础的。

  在《临川四梦》之后,创排《牡丹亭》就成了水到渠成的事。《牡丹亭》共分九章,其中大量展现了剧种里保存的古老曲牌,创排之后在多地上演,均获得了不错的反响,也让越来越多的人了解到了这个古老剧种。2018年,盱河高腔受邀亮相新年戏曲晚会。

  依靠剧目,依靠演出,盱河高腔逐渐恢复了生机。吴岚说,2016年剧团创排《临川四梦》时,所有演员都从采茶戏转型而来,还是比较艰难的。这两年随着剧种传承发展势头的好转,连续从初中毕业生中招了两届戏曲班,分为表演班和器乐班,从头开始为剧种培养未来需要的人才。

  文化生态:丰富的舞台实践,须依托良性土壤才能不断生发

  地方戏曲的振兴和可持续发展,最终要依托一个良性的社会文化土壤。在这方面,生长于福建的地方剧种为人们提供了有说服力的案例。在本届中国艺术节期间,上海观众通过参演剧目闽台地方戏《阿搭嫂》,欣赏到了高甲戏、歌仔戏和客家戏三个剧种,其中高甲戏和歌仔戏都是非常有代表性的、在福建具有强大影响力的地方剧种。

  厦门市台湾艺术研究院院长曾学文告诉记者,高甲戏生长于闽南乡村,其演出区域主要以晋江为中心。改革开放以后,晋江一方面经济发展迅猛,同时传统文化生态也得到了很好的保留,所以高甲戏的演出不仅没有中断,而且始终活跃。就拿此次来沪的厦门市金莲陞高甲剧团来说,要请该团演出,必须提前两年预订才行。因为演出没有中断,演员就能够在舞台上一直得到磨练,院团始终名家荟萃;而高水平的表演又能够持续为剧种带来观众,从而形成良性循环。

  同样是具有深厚的群众基础,歌仔戏的发展路径又有所不同。曾学文介绍说,由于在两岸文化交流中扮演着重要角色,歌仔戏一直受到学界重视,虽然是一个不过百年历史的年轻剧种,但已成为中国戏曲研究领域中的显学。从1995年开始,两岸学界达成共识,每两年举办一次歌仔戏学术研讨会,讨论的议题从歌仔戏历史沿革到如何在现代生活中推进传统戏曲、传统戏曲如何吸引新观众等,后来又延伸出了同题创作和小剧场歌仔戏展演,把学术研究成果落实到剧目创作中,最终形成了丰富的舞台实践。也是在这样的互动中,催生了《邵江海》《蝴蝶之恋》等获得文华大奖的优秀剧目。


  转自:文汇报

  【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所属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违者本网将保留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力。凡转载文章及企业宣传资讯,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立场。版权事宜请联系:010-65363056。

延伸阅读



版权所有: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京ICP备11041399号-2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59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