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翼微刻《西游记》全集
张翼微刻作品
曾经和张翼探讨他的微刻艺术追求,他说:“尚美尚微”。
尚美和尚微,是张翼微刻书法作品追求的两个维度。张翼主张:“追求更微,但不能伤害到美,美是底线,美为上。在美的基础上,追求更微”。
张翼微刻尚美,既崇尚微刻的书法之美,也崇尚整个作品的完美。他认为,微刻书法的美,是微刻作品在放大清晰可见后,依然是美的,甚至呈现出更美效果,并符合书法审美的一切要素。张翼微刻尚美,以中国传统行草书法作为微刻表现的审美取向;以轻爽雅健,作为刀法的审美取向;以整体美和统一性,作为章法的审美取向;以古今经诗子集、经典文章,作为内容的审美取向。
张翼说过:“好的微刻书法作品,必须具备一定的微,和在微的条件下表现出传统书法韵味。尚微,是微刻艺术追求一个基本的要求”。这里的微,是在肉眼看不清的状态下的极微。张翼能在一平方毫米上刻八九个字,可谓一字一尘埃。这样极高难水平的微刻创作,只能是心刻,是意刻。一尘之微,但在张翼的脑海中,是一张宣纸,是张翼施展艺术才华的大天地。一个字,不管微刻多么小,张翼都要求自己要表现出这个字的书法之美,表现出这个字的形体之美和精神韵味。
大家都知道,微刻越微越好,越美越好,但是,越微越难,越美越难。微刻是很难的,在一个极小极小尘埃般的微点上的书刻,仅凭其手上的功夫,要求该多么的苛刻;何况这个小小微点,放大后是一个美的书法艺术,难度是可以想像的。张翼一直追求更微,但他主张微不伤美。张翼说:“如果能在越微小的局限下微刻的越美,那就是向更微更美之境,又精进了一些。否则,即是更微了,而微刻的书法作品,美受损了,打折了,甚至丑了,失去了书法的魅力,这个更微,就伤美了,这是我不能接受的”。
从微刻的角度而言,微刻艺术,需要细腻的表达,但是,越微小,越难做到细腻,尤其是刀在石上书刻,就难上加难了。张翼的微刻,主要表现的是行草书的书法之美。书法毕竟是线条的艺术,线条越短微,刀刻就越难有变化,越不好把握节奏;而且,石头千变万化,每一块都不一样,石质又具有不稳定,有的硬,有的软,有的有砂钉。越微小,越难表达心性,越难表现刀刻时的自由挥洒的自然美,刀刻时石头崩裂的痛快淋漓之感就越微小。笔画之间的使转,字与字之间的意连,因为太微小,越难体现出其中的意味、气息。这是张翼微刻尚美尚微一直以来的课题。所幸的是,张翼艺术天赋极高,还是一个不知疲倦不会停下脚步的人,是一个知难而上的人,是一个愚公移山的人。正因为如此,张翼在尚美尚微的艺术追求中,才不断进益,实现了一个又一个艺术高度的突破。
张翼微刻之美从孤独中来。在孤独中,他依然感觉到温和美好。这是一种力量,是慎独的境界,是能听见自己的心跳的静美,是听到自己内心呼唤出的渴望。孤独,见证了张翼对微刻的挚爱。尚美,需要这种孤独的境界。叔本华指出:“要么孤独,要么庸俗”。孤独,是治愈庸俗的良药。张翼的微刻之美,就是在孤独中日益丰富提升。孤独,让他在静气中生慧,滋养了艺术的高度。张翼认为:“从艺术创作的某个角度而言,孤独有多深,艺术就会有多高”。张翼微刻,是沉醉的,是痴迷的,是贪婪的书刻着心灵的热爱的。微刻让张翼忘却时间,在别人看来,这可能是孤独,而对于张翼来说,就是从孤独中,慢慢脱离庸俗,走向静雅。没有孤独,那能拒绝庸俗。张翼说:“内心充满的是微刻艺术,哪还能让内心有空间去庸俗。拒绝了庸俗,就走向了美,或者说更贴近美”。张翼尚美,是自觉的,因为他热爱微刻之美;也是不自觉的,因为高度凝神的微刻,成就了他的孤独之静;静,离美更近,尚美就成为自然。
木心说:“温暖、安定、丰富,于我的艺术有害,我不要,我要凄清、孤独、单调的生活。艺术是要有所牺牲的。”临沂老城内,那套老房子,那间破旧阳台,张翼一呆就是两个月。微刻四大名著中的《红楼梦》,就是在这里完成的。这段时间,他的创作如痴如醉,他是忘我的,他与微刻长相厮守,完全进入艺术之境。忘我,内心纯然,回归纯净与天真,流淌的是微刻艺术的真情。读懂这一点,你就更能体会张翼微刻的美。比起他在宣纸上的书法艺术创作的过程,这种微刻之美更纯粹,因为张翼微刻的过程,是痴情的,是纯粹的,是忘我的。
张翼强调,微刻必须注重创作体验。张翼微刻创作时,不拘泥,心手相印,表达自己的艺术趣味和性情,表现自己内心的情感。他经常沉醉于微刻创作的体验中,而且,乐此不疲。一刀刀爽健刻去,不修饰,不重复,本色使然。爽爽刀意,刀笔流动,体验着点画美,体验着线条美,体验着书法意味,体验着文人雅意,体验着刀性石趣,诉说着自己的微刻语言,在流淌的刀意中享受着创作过程。他说:“当刻完最后一字,整个作品呈现在眼前时,经常会给自己带来惊喜,这种体验是很美的”。
坚守,离更美更微最近。冯骥才说:“永恒,一个所有地球生命的终极追求,所有艺术生命苦苦攀援的极顶。”张翼微刻艺术,会不会成为永恒,笔者不知,但是张翼持之以恒攀援的脚步,一定让他的艺术生命,绽放出华彩。(方寸)
转自:新华网
【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所属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违者本网将保留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力。凡转载文章及企业宣传资讯,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立场。版权事宜请联系:010-65363056。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