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阅读推广的“远与近”:书香弥远 因近而彰


来源: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   时间:2019-03-24





 
 位于西安曲江新区现代唐人街上的朗读亭吸引市民享受朗读并录音分享

  近水楼台先得月,向阳花木易为春,距离在很多情况下的优势显而易见。同样,营造阅读氛围、营建书香之城,离不开近在咫尺的阅读场所和形式多样的阅读推广活动。近一两年,为了让书香弥漫更远、覆盖更广,陕西各地积极行动,通过拉近距离达到书香弥远的目的,诠释了书香建设中“远与近”的辩证关系。

  精准服务拉近与读者的距离

  “这是第一次在安康全市范围内广泛开展‘书香家庭’评选活动。”安康市图书馆馆长李焕龙表示,与其他阅读推广活动不同,“书香家庭”的评选更富亲近性和带动性,是建立在大数据分析之上的一个新举措。

  2018年底,安康市图书馆评出了年借阅图书前20名排行榜。结果显示,第20名到第1名的年借阅量从100册出头到近400册,其中,70%为少儿读物;另据数据分析,80%的阅读行为发生在子女与父母、孙辈与祖辈之间,以公务员、教师、医生等为主的在职人员阅读的书籍多数来自个人购买,读书场所在家庭之内。

  “因此,我们把今年阅读推广的主题定为‘家庭阅读’,就是要做好精准服务,进一步拉近书籍与读者的距离。”李焕龙表示,在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注重家庭、注重家风、注重家教”的指示精神的同时,要不断推进全民学习、倡导家庭阅读、建设书香安康,用书香滋养家风,让家风引导民风,助推安康市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创建工作。

  推动城市智能书屋建设

  “人民是创作的源头活水,只有扎根人民,创作才能获得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源泉……”日前,在位于西安曲江新区现代唐人街上的一个朗读亭内,张女士头戴耳麦、对着麦克风录制了3月4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看望参加政协会议的文化艺术界、社会科学界委员时的这段讲话,并分享到了朋友圈。“没想到午后散步与朗读亭不期而遇,更没想到朗读亭内的录制素材更新得如此之快。”张女士说。

  类似的不期而遇也在渭南市发生着。2018年12月,渭南城市书房仓程馆在市区繁华地段仓程路落成,并安放了全市第一台朗读亭。这个面积200平方米的智能化书房,通过6500册纸本书、5万册数字图书及3万册有声数字读物的大容量,迎来送往每一位读者。

  “这是渭南市区的第4家城市书房,也是渭南市第一家实现人脸识别的全智能化图书馆,读者不需要提前办卡,通过手机软件就能完成图书的借阅和下载。”渭南市临渭区图书馆副馆长赵辉表示,渭南还将继续推动城市智能书屋的建设,计划今年内再建设1家至2家市民家门口的图书馆。

  2017年,当时的渭南市文广新局就与社会力量合作,陆续把渭南城市书房信达馆、东湖馆、首映馆带到市民身边。“我们的宗旨是把图书馆搬到家门口,让阅读与当下生活轻松、便捷地连接起来。”西安天天读书教育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胡笑歌向记者表示。作为陕西省最早从事智能图书馆建设和科技支持的企业,天天读书已在西安、咸阳、渭南、铜川等地建设运行了20多家智能图书馆,仅2018年就新建了8家。

  把阅读资源送到群众身边

  “我很喜欢这样的读书活动,有这么多小朋友在一起,特别有意思,下次我还要参加。”家住安康市石泉县的小朋友杨林玮在参加了石泉县图书馆举办的一次亲子绘本故事会后说。

  “资源的价值在于有效利用,只有想方设法把资源送到群众身边,让大家乐意接受,才能突出资源的价值。”石泉县图书馆一位工作人员对记者说,以最近举办的2019年第三期亲子绘本故事会为例,活动由招募的文化志愿者担任阅读引导人,采取多媒体播放绘本图画、讲述绘本故事及玩绘本贴纸游戏等方式,把阅读活动变得格外活泼有趣。

  据悉,为加快推进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石泉县图书馆全力倡导全民阅读,充分发挥文化教育、文化服务、文化交流在公共文化服务中的引领作用。近年来,开展了“书香飘万家·亲子诵读乐”大赛、阅读夏令营、“精准送读·扶贫扶志”等活动,年均开展阅读活动160余场次,近2万人次积极参与。

  为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共同建设书香社会,从2013年到2018年,陕西省文化和旅游厅已经连续6年举办陕西省阅读文化节,通过愈加便利的阅读场馆和设施、愈加丰富的阅读活动,让三秦人民在阅读中认识到优秀传统文化的丰富价值与当代意义,增强对陕西文化的自信心、自豪感和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自觉认同。陕西省文化和旅游厅公共服务处有关负责人表示,建设“书香社会”需着力于满足群众多样化的阅读需求,坚持把读者放在第一位,通过便捷高效的服务,不断拉近阅读与群众日常生活的距离。(秦毅)

  (责编:李慧博、吴亚雄)

原标题:陕西阅读推广的“远与近”:书香弥远 因近而彰

转自:中国文化报


 

  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所属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违者本网将保留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力。凡转载文章,不代表本网观点和立场。版权事宜请联系:010-65363056。

延伸阅读



版权所有: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京ICP备11041399号-2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59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