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出历史的尘烟》,李菁著,团结出版社2021年1月出版。
罗新在《历史学家的美德》一文中写道:历史是对过去的讲述,无比巨大、混沌一团的过去中被赋予了秩序和意义并且被讲述出来的那很小很小的一部分,才是我们所说的历史。
在这很小很小的一部分中,借由亲历者或是至亲好友的口述而完成的故事,成为走出混沌、探寻历史的一种方式。然而有关口述的创作在今天已流于泛滥。一旦泛滥,便失了标准。逐臭猎奇者有之,夸张妄诞者有之,夹带私货者有之,甚至凭空虚构也被当做一种“创作”的手段。尘烟弥漫,慧眼难识。
正因为如此,团结出版社新近推出李菁的《走出历史的尘烟》,意义不仅仅在于对其十多年来执笔“口述”专栏的汇展,同时还凭借作者高水准的创作和《三联生活周刊》的品质保证,为如何做好口述历史的文章,提供了一种可资借鉴的标准。
如果要我在书中挑选一篇最能够代表这种标准的篇目,首推当属李菁与唐德刚先生的对谈。一位专注于“口述”栏目的采访者,一位堪称华人口述史大家的受访者,一中一西,一少一老,围绕口述历史的创作展开对话。犹如武林同门高手之间的切磋,没有虚与委蛇,招招到位,处处精彩。唐先生传奇性的经历,以及常年从事口述史的学术锻炼,让他面对李菁点题式的提问,心领神会侃侃而谈,谈及那些如雷贯耳的历史人物时如数家珍,独家爆料信手拈来。谈笑之间,灵光闪现,让读者看懂了他的创作之道、与历史人物的相处之规,以及对历史与现实的平衡把握。
念念不忘,必有回响。这篇2005年的访谈,在2009年迎来终章。听闻唐德刚先生去世的消息,李菁以文作悼,详细记述了当年赴美访问唐德刚先生的经历,让读者再见唐先生“绅士+顽童”的鲜活形象。这样两篇文章编在一起,前后对照,读来唏嘘不已,既感慨岁月无情,同时又觉欣慰,一次迟到的探访留下了如此宝贵的对谈。大概只有跨越十多年的专栏文章集结成册,才会有如此特别的阅读体验:让人看得到时间在走、现实凝结成历史。
全书共“传奇”“历史”“名流”“行走”四章,分类似有若无,很难说司徒雷登和吴清源,谁是传奇谁是名流;也分不清王鼎钧与周有光,谁更应该记入历史;而奥兹与叶芝,谁又是行走中的收获呢?对一位多年来选题眼光和创作水准一直在线的作者来说,对其专栏作品进行分类是个无解的难题。因为她的文章有种特殊的、统一的、恒定的质感,无论是对谈实录还是传奇再现,文中人物总是有着鲜明的个性,同时又留有大时代的烙印。每个人的出场,都好似点亮一盏灯,照亮其所处的那个年代那个场景,让读者距离历史更进一步。
混沌之中,谁能分得清一盏灯与另一盏灯之间,光与光的区别呢?
在《走出历史的尘烟》之前,李菁还出过一册专栏合集,名叫《走出历史的烟尘》。书名一字之变,意思都是一样的。就如李菁自己所说那样,当她与历史亲历者面对面坐着,那些尘封的人和事,仿佛抖落了身上的尘烟,突然“活”了过来。
对李菁来说,采访与写作的过程,就是她走出历史尘烟的过程。而对你我这样的读者而言,则是作者为我们在尘烟中点亮的一盏又一盏灯。(木火山)
转自:天津日报
【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所属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违者本网将保留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力。凡转载文章及企业宣传资讯,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立场。版权事宜请联系:010-65363056。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