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6日,2018中国上网服务行业年会在京召开。文化和旅游部相关领导、众多业内专家围绕“电竞行业转型升级”展开讨论,罗技、完美世界、腾讯等公司负责人结合自身公司发展实践提出了一些建设性意见。
近年来,电竞作为新兴独立产业发展迅猛。在中国,电竞市场规模与用户均高速增长:2017年,中国电竞市场规模突破650亿元,中国电竞用户达到2.2亿人,同比增长30.5%。伴随着规模和影响力的与日俱增,电竞产业的社会责任随之增大。作为新文化载体,电竞如何更好地发挥文化传播的作用,完美世界游戏COO鲁晓寅提出,“从激发体育精神、丰富文化内涵、引领智能娱乐三个方面着手,为作为新文化载体的电竞注入更多文化属性。”
完美世界游戏COO鲁晓寅围绕“电竞的未来发展与文化担当”发表主题演讲
文体叠加激发体育精神
电竞的发展已逐渐趋同于传统体育。2017年10月,在瑞士洛桑举行的国际奥委会第六届峰会上,电竞“体育运动”的身份被认可。未来,电竞的体育化发展将成为整个产业的必然趋势。
目前,电竞已经开始从各个方面进行体育化的规范和运营。在电竞赛事方面,今年4月在上海成功举行的第三届DOTA2亚洲邀请赛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该项赛事仿照传统体育赛事的线下观赛模式,在能够容纳过万人的东方体育中心场馆内举办,让玩家由虚拟的世界走入现实之中。第三届DOTA2亚洲邀请赛作为顶级电竞赛事,总奖金一百万美金,通过境内外直播平台与媒体,在世界范围内引发了密切关注。对于DOTA2战队来说,赛季内积分的多少将是参与顶级赛事的唯一标准,类似于许多传统体育项目如斯诺克、乒乓球等的赛事积分制。
实际上,电竞跟篮球、足球等传统体育在本质上是一致的,都强调竞技性、运动员肌肉群的锻炼,以及团队合作的体育精神。比如,在《DOTA2》这样的团队游戏内,如要夺取胜利,参与比赛的队伍需要通过艰苦的训练,以打造属于自身战队的攻防体系,类似篮球场上夹攻、挡拆等战术。通过电竞的体育化发展,以及打造高水准的电竞赛事,激发参与者的体育竞技精神,从而形成电竞独特的体育文化。
泛娱乐发展丰富文化内涵
内容打造是电竞体现文化属性的关键。通过与电影、音乐、直播、周边产品等文化产业细分领域的融合,提供更多与电竞相关的文化娱乐享受。鲁晓寅在发言中提及一个例子:美国超级碗(Super Bowl)作为美国国家美式足球联盟(也称为国家橄榄球联盟)的年度冠军赛,它的中场秀非常吸引人,迈克尔-杰克逊、U2、麦当娜、碧昂斯、火星哥、水果姐都曾在超级碗的舞台上表演过。
实际上,我国电竞行业在这方面也在不断努力与尝试。2017年第二届DOTA2亚洲邀请赛,作为主办方的完美世界曾邀请羽泉为现场玩家献唱。而在今年的第三届DOTA2亚洲邀请赛中,同样邀请张杰演唱为比赛助阵。除此之外,在第三届DOTA2亚洲邀请赛中,主办方还通过现场与玩家的互动赠送“围棋”礼品。将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融入到了电竞赛事之内,有效实现了优秀文化输出。
正如鲁晓寅所说,电竞文体结合的天然优势,使得其与文化产业的搭配与合作调性相契,而通过与文化娱乐产业的融合发展,有效延伸了电竞在文化领域的产业链,使得电竞能够在更大范围内传播文化正能量。
科技融合引领智能娱乐
近日刷屏社交网络的电影《头号玩家》,利用虚拟技术和人工智能创造了一个真实感极强的“绿洲”世界。未来,更多电竞游戏都可以采取类似“头号玩家”的这种方式,甚至注入更多前沿化新技术,为用户提供极具沉浸感的娱乐享受。
对于以赛事为主体内容的电竞,观赛体验的好坏关乎电竞比赛的口碑,同时也关乎电竞产品的寿命。而人工智能、VR/AR等新技术的引入有利于增强电竞赛事的观赏性。在2017年DOTA2国际邀请赛上,玩家们除了观赏对垒双方激烈的战斗之余,还能够在现场舞台看到通过AR技术实现的英雄拟真还原。而在前不久举办的第三届DOTA2亚洲邀请赛上,主办方同样引入了AR现实增强技术,开幕式中一个巨型游戏内生物的出现引爆了全场,为所有玩家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除了AR现实增强技术之外,第七届DOTA2国际邀请赛上还引用了AI人工智能技术:主办方Valve召开了一场别开生面的比赛,由AI人工智能“单挑”世界顶级DOTA2职业选手。比赛过程十分精彩,最终AI人工智能战胜了世界顶级职业选手。赛事结束后,Valve还推出了大数据分析功能,用以帮助解说员、玩家来分析比赛中双方胜率情况,精准的数据分析在绝大多数的情况下战胜了玩家们的固有经验判断,令人称奇。
当前,我们正进入万物互联、万物智能的时代,人工智能、虚拟现实等新技术在电竞产业的应用必将成为一种趋势,通过引入前沿化新科技引领新时代的智能娱乐。
原标题:电竞如何爆发正能量?未来会给你更好的答案
转自: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
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所属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违者本网将保留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力。凡转载文章,不代表本网观点和立场。版权事宜请联系:010-65363056。
延伸阅读
版权所有: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京ICP备11041399号-2京公网安备110105020035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