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在伦敦多家知名动漫公司工作数年的于新,决定回国。
于新从小热爱动漫,在英国圣马丁大学获2D动画以及人物设计硕士学位。毕业后,她在伦敦的工作薪资丰厚。尽管如此,于新感到在国外成熟的动漫生产体系中,个人创意发挥反而受局限,她还是更想做自己想做的原创动漫。恰逢当时迪士尼有一个与中国联合制片的项目落地,需要找本土企业孵化。怀着初心,于新决定回国创业。
2012年,于新创立“上海左袋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代表作《艾米咕噜》在2014年法国戛纳电视节获得全球选拔冠军,成为全球130多部动画片中首部获此殊荣的中国动画片。团队近年来持续斩获“美猴奖”“金海豚”等多个享誉国内外的知名动画奖项,并登上国际影展的大银幕,真正实现了国产动画“走出去”。
“公司之所以被称为‘左袋’,其所要表达的含义是——左边的口袋,靠近心房,用心孕育出最真诚的作品。”于新说。
但回国创业的路并没那么容易。“该走过的路都走过,该掉过的坑都掉过。”于新表示,刚创立左袋时团队只有十几个人,由于资金有限,没办法租场地,也没办法大量购买设备,“那时候我们这些小伙伴都是靠梦想和激情驱动着”。
没有固定的办公场地,于新和团队成员多是在线上进行沟通,每当需要开会,大家就选择去一个“小伙伴”家里沟通工作。渐渐地,公司积累了一点资源,开始购置设备并租下一个小工作室。如今,于新所在的公司已拥有了一栋办公楼,团队也从当初的十几人变成近百人,并在海外建立了分部。
当时国际动漫市场对国产动画片仍保留“粗制滥造”的印象,创作团队怀着争口气的心态,决定打造一部唯美精致画风的动画片,《艾米咕噜》的最初概念也就此诞生。
在角色形象和剧情设定上,东西方文化往往存在审美和思维的差异。如何调和这些差异都是《艾米咕噜》走向国际市场时,需要反复打磨的部分。
于新回忆道,《艾米咕噜》一集以“废物利用”为主题,因为赠送二手物品在西方很普遍,海外团队最初给出的故事建议是主人公艾米将自己不再使用的闲置物品直接送给朋友当作礼物,但这并不符合中国的文化观念。
通过数次的沟通和修改,团队最终优化出了一个解决方案:艾米与好朋友一起动手,把旧物改装成了新玩具。于新将这种反复修改打磨称为“文化碰撞”,通过海内外团队的多次沟通,讲出更好的中国故事,突破中西方固有认知。正因为精益求精的态度,《艾米咕噜》的孵化制作期长达5年。
不过,最令主创团队骄傲的是国际动画人对中国动画的认可。
“阅片无数的国际评委们最初并不相信这是一部中国原创动画,这部作品无疑打破了那一阶段中国动画单一的国际形象。”于新说。
2017年,公司打造的另一个动画系列《超迷你战士》问世,并入围法国戛纳电视节最佳儿童原创内容全球六强,在央视首播即冲上收视榜榜首。
回国后的11年里,于新也亲身经历了国内动漫行业环境的变化。“刚回国时,大家看的更多的还是美国、日本等国的动漫。我们国产的项目不管是质量,还是故事剧情,都处于一个初级阶段。那时候人们对于国漫的信心也没有那么足。但10年以后的今天我们能感受到,人们对于国漫的认可程度、国内的创作环境都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于新说。
虽然市场环境没有那么成熟,当时刚回国的于新依然相信,从动画产业发展的大方向看,国内市场充满潜力。10年的坚持验证了于新最初的看法。如今,在主营业务上,除了系列动画片外,公司涉足动画电影、艺术短片、绘本、漫画、衍生品开发、国内外发行等多个领域。
回看10多年前回国这一选择,于新表示,这是非常正确的决定。
“这是一个痛并快乐着的过程。”于新回国时马上就要迈入“三十而立”的人生节点。在那个并不算年轻的年纪选择从零开始,虽然过程艰辛,她仍然认为自己是幸运的,因为开始一项自己喜欢的事业“永远没有太早,也没有太晚”。
“幸运的是,我们不仅选择了自己的兴趣爱好,还把兴趣爱好当作毕生事业去追求。这是一个需要耐力的行业,也是一个慢工出细活的行业,我很庆幸我们坚持下来了。”于新说。
转自:中国青年报
【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所属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违者本网将保留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力。凡转载文章及企业宣传资讯,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立场。版权事宜请联系:010-65363056。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