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奥集团用光影艺术展现体育赛事


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   作者:记者 杨学聪    时间:2022-02-09





  2月2日晚,北京冬奥会冰壶混双循环赛在国家游泳中心开赛。开场后,一颗“小冰壶”从中式折扇中飘下,穿过梅兰竹菊的唯美画境,进入“年年有余”水塘。水冰奇妙转换,形成冰壶赛道。冰壶一路滑向终点,最后幻化成雪花,绽放形成奥运五环。


  这场冰壶项目文化内涵的展示,是被称为“氛围组”的体育展示团队在北京冬奥会上的首秀,也是北京北奥集团有限责任公司作为北京冬奥会体育展示与颁奖仪式服务赞助商的再次亮相。

  精心筹备活动

  体育展示与颁奖仪式是奥运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展现主办国文化的重要窗口。

  1994年3月,北京市政府在北京第十一届亚运会组织委员会、北京2000年奥运会申办委员会的基础上组建了北奥集团。作为“因奥运而生”、具有先天奥运基因的企业,北奥集团逐渐成为国内文体产业最具实力和品牌知名度的企业。

  当冬奥会筹办进入“北京周期”,全球目光聚焦北京时,北奥集团再次抓住这一难得的机遇,于2019年10月在母公司北京国资公司的支持下,成为北京2022年冬奥会和冬残奥会官方体育展示和颁奖仪式服务赞助商,开创了东道国企业承担奥运会官方体育展示和颁奖仪式服务的先河。

  在紧凑激烈的冬奥会赛事活动中,除了体育健儿忘我拼搏的精彩瞬间,国歌奏响的颁奖时刻更定格为人们永恒的记忆。北奥集团董事长常蓉告诉记者,综合运用音频、视频、音乐和表演等元素烘托赛场氛围,为获奖者举办隆重、庄严、热烈的庆祝仪式,是比赛之外最吸引人的章节,也是“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华文化,实现中外文明互动”的重要载体,“这是北奥集团担负的职责和使命”。

  2022年北奥集团的工作,是从一系列冬奥会项目交付开始的。9个竞赛场馆的特种灯光调试到位;圆满完成体育展示音频、视频、娱乐等交付工作,对赛时体育展示团队进行系统培训;设计并制作北京、延庆、张家口三大赛区颁奖广场舞台,完成颁奖礼仪人员的培训,并交付颁奖礼仪服装、颁奖物资,精心策划好颁奖演出……

  常蓉说,交付成果将为所有运动员、媒体、现场观众及观看转播的观众留下愉快而难忘的“北京印象”,为北京冬奥会增添浓墨重彩的一笔。

  呈现多元魅力

  冬奥会赛场上,灯光的设计与变化直接关乎赛事进程和观众感受,特种灯光是体育展示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元素。北奥集团实行“一馆一策”,根据每个场馆项目特点进行灯光安装和编排,在设计中融入中国元素、民族特色和地域文化。

  依托数字科技,用光影艺术展现体育赛事的多元魅力。国家跳台滑雪中心的灯光设计与中国传统文化符号“如意”形象契合,呈现立体交织的舞台光影;“冰丝带”则采用环保节能灯光布局,通过最新影像技术实现各类动态画面呈现,打造与冰场天地一体的视觉感受;张家口赛区场馆室外温度低于零下35摄氏度,为了不影响赛事,他们专门更换了低压线材,定制了PE膜灯罩等,确保特种灯光设备正常运转。

  每个场馆的娱乐表演也各具特色。冰壶运动起源于苏格兰,《苏格兰风笛》在国家游泳中心上演;国家速滑馆利用现场大屏与观众开展舞蹈互动,打造电音节现场氛围;国家体育馆、五棵松体育中心上演传统戏曲与流行舞蹈相融合的《京剧舞蹈》、精彩互动的《冰球手势舞》、科技感十足的啦啦队热舞等节目。

  北奥集团在服务保障冬奥会的过程中,交付了大量奥运标准成果,形成先进的赛事体育展示和颁奖仪式工作理念,以及标准化赛事服务体系。同时,北奥集团还大力推广普及群众性冰雪运动,充分整合冬奥会资源,创立自有IP“北奥探梦”。

  而今,“北奥探梦”冰雪嘉年华活动已登陆北京、杭州。“北奥探梦”魅力冰雪季在宁德、东莞、佳木斯落地,助推冰雪运动“南展西扩东进”。

  用好双奥遗产

  北京2022年冬奥会和冬残奥会是我国面向世界展示中华文化和国人精神面貌的舞台,全球目光聚焦北京。“冰天雪地也是金山银山”,冬奥会和冬残奥会的举办将极大带动中国冰雪体育产业、冰雪经济的发展,助力实现“三亿人参与冰雪运动”目标,推进中国体育强国建设。

  “北奥集团将打造值得传承、可持续运营的双奥遗产,全力共赴冰雪之约。”常蓉说,对北奥集团而言,服务双奥不仅培养了一支专业化的团队,也提升了企业的品牌形象,赢得了市场认可。

  冬奥会之外,北奥集团还是2022年杭州亚运会体育展示和颁奖仪式服务商,他们将把奥运标准的专业化服务逐步推广到国内大型文体活动中,为中国文化体育行业的发展带来新的动力。

  面向未来,北奥集团已勾勒出一幅清晰的发展蓝图,将不断推进文化体育产业与数字内容、媒体传播深度融合,壮大文化新业态,做强品牌文体活动,丰富首都优质文化体育产品和服务供给,助力数字经济标杆城市和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建设。


  转自:中国经济网-经济日报

  【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所属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违者本网将保留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力。凡转载文章及企业宣传资讯,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立场。版权事宜请联系:010-65363056。

延伸阅读



版权所有: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京ICP备11041399号-2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59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