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P2019腾讯新文创生态大会:新文创新实验


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   时间:2019-03-27





  去年4月,从“科技+文化”的企业发展角度出发,腾讯首次提出了新文创战略,表达了希望更深度参与中国文创发展的新愿景,并将新文创概括为一种围绕文化IP展开的系统性发展思维。“经过近一年的探索,我们发现,文化价值和产业价值的良性循环不仅可以实现,而且有非常多的实现形式。”在3月24日举办的UP2019腾讯新文创生态大会上,腾讯集团副总裁、腾讯影业首席执行官程武表示,“许多新文创成果,正在赋予我们信心。”

  当天的大会还邀请到了故宫博物院院长单霁翔,著名作家、编剧麦家,芬兰Supercell公司联合创始人兼首席执行官埃卡·潘纳宁,乐高集团创意玩乐实验室高级副总裁汤姆·唐纳森等中外知名文创业人士参加,他们分别从各自领域出发分享了数字时代背景下文创产业发展的新思路和新期待。

  作为最具影响力的中国文化IP之一,故宫在数字时代如何用新文创的方式跨越时间、打开传统文化的世界?单霁翔表示,首先要解决文物环境治理、文物安全保护、文物对大众的奉献这三方面的问题;其次,不仅要在现实中做到对文物的保护和开放,还要推出精品数字文创内容,让大众在浸入式趣味互动中理解优秀传统文化;最后,要主动与网络社交媒体、影视综艺跨界结合,用年轻化的语言推广优秀传统文化,使其成为最具流量的公众话题,吸引年轻人去关心、热爱、参与优秀传统文化的保护与创新。

  程武对此深有感触,他把近一年来腾讯在新文创方面的各项探索和尝试称为一场面向未来的文化生产新实验。为了做好这场实验,腾讯汇集了影视、文学、游戏、动漫、音乐等众多内容业务,并调用了“云”“AI”“小程序”等数字化技术工具,与故宫博物院、敦煌研究院等文博机构展开了深度联动。比如,与故宫博物院合作推出“古画会唱歌”,将北宋画家王希孟的《千里江山图》与音乐、视频进行了生动融合,该作品在网上推出不到48小时,收听量就超过3400万,甚至有粉丝把它改编成了流行街舞;与敦煌研究院合作推出“敦煌诗巾”互动小程序,用户可以在敦煌八大主题元素和200多个壁画细节元素中选择素材,“DIY”敦煌藻井图案并用图案制作丝巾。此外,还基于人气国漫《一人之下》推出“人有灵”概念潮牌服饰,让年轻人把道家文化直接“穿”在身上,首批产品一上架就被抢购一空。

  “曾经曲高和寡的传统文化以新潮姿态重新出现,进入年轻人视野且备受欢迎,这说明优秀传统文化不仅能‘活’起来,也能成为内容创新的重要源泉,推动文化产业走上高质量发展之路。这正是我们所希望的——与文博机构合作,用现代科技活化优秀传统文化IP,将其植入影视、动漫、游戏、音乐中,创作出令人耳目一新的文创产品,以寓教于乐的方式吸引更多消费者。”程武说,经过一段时间的实践和探索,新文创已令文化产品的生产与消费关系发生了改变,从线下到线上,从文化机构、设计团队、用户到生产厂商,文化产品的生产和消费关系正被重建,这不仅进一步提升了讲故事的能力,也重塑着讲故事的方式,讲出让世界听得懂、也喜欢听的中国故事,一批优秀的国产影视、文学、动漫、游戏作品正快速走向全球市场。

  可以说,新文创的时代使命就是助力讲好中国故事、实现文化自信,但它又不仅仅是中国的新文创,也是世界的新文创——向世界充分展示中国数字文化发展的新模式。麦家在以《一书一世界——如何向世界讲好中国故事》为题的大会演讲中表示,当代中国丰富多彩的生活形态,为作家们提供了讲好中国故事的丰富素材,不少中国优秀作家的艺术探索及成果已冲到世界文学前沿。

  为什么讲述中国故事的中国文学能越来越多地被世界认同?麦家认为,一方面是因为中国日渐增强的国力,让文化输出成为可能;另一方面,是因为优秀的东西方文学都具有一个共同的母题——人性。如同新文创生产一直强调的要“有爱心、有匠心”,在麦家看来,一部文学作品要走向世界,需要作家走入人心,以最诚恳的姿态去挖掘人性的深度,写人的命运故事。文学归根结底是关乎心灵的事。

  此外,打造新文创还必须要有足够的、优秀的想象力。“当我们自问‘未来是什么样子’的时候,要同时追问‘我们的子孙后代将如何创造未来’。”汤姆·唐纳森说,“孩子之所以代表着未来,不仅是因为他们的成长性,更在于他们深具开放性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据他介绍,乐高目前正尝试将乐高玩具与数字技术相结合,探索以增强现实技术延伸实体玩乐体验。游戏所提供的创造力其实不仅限于儿童,在这个充满新技术的新世界里,文创从业者应该像孩子那样,充分发挥想象力,寻找那些走向未来的新思路和新机会。

  原标题:UP2019腾讯新文创生态大会:新文创新实验

  转自:中国文化报


 

  【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所属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违者本网将保留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力。凡转载文章及企业宣传资讯,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立场。版权事宜请联系:010-65363056。

延伸阅读



版权所有: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京ICP备11041399号-2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59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