壮志凌云爱国心,中巴友谊永铭记——评电影《翱翔雄心》


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   时间:2021-09-10





  作为中巴建交70周年的献礼,巴基斯坦电影《翱翔雄心》(ParwaazHaiJunoon)于2020年11月登陆中国院线惊艳亮相,获得观众好评。上世纪引进的《叛逆》、《永恒的爱情》、《人世间》等译制片曾融入几代中国观众的美好回忆。时隔多年,巴基斯坦电影再度国内公映,标志着中巴人文交流的崭新历史篇章。


  影片以巴基斯坦空军绝地出击歼溃外敌的场面震撼开篇,尖峰时刻下,中巴联合研发的“JF-17”枭龙战斗机翱翔天宇的飒爽英姿带来强烈的视觉冲击力。以此开启整个故事的叙述铺陈,不仅点明了建构国家认同的影片内核,更是运用象征意义的视觉符号表达,致敬礼赞中巴友谊历久弥坚,万古长青。

  “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有国才有家”的崇高信仰贯穿影片始终。《翱翔雄心》讲述了外临敌人示威、内逢恐怖侵袭的情势下,巴基斯坦青年空军军人在艰难险阻中淬炼成钢,为维护国家尊严与利益义无反顾、舍身赴战的故事。通过饱满的情感叙事、精湛的人物塑造、民族化的艺术呈现,讴歌了巴铁空军英雄铮铮铁骨舍身为国的爱国主义精神。

  影片在叙事上结构扎实,技巧成熟,通过倒叙、插叙的艺术手法,使整个故事饱满而有可信度。在情节上,设置了男女主人公的故事交替进行的双重主线结构,将爱国主义话语的宏大叙事融入人物的微观刻画之中。以男主角为焦点的叙事故事线演绎了空军中队队长哈姆扎的英雄主义事迹。他以出色的技术与沉稳的表现驾驶枭龙战机,不容祖国受外敌丝毫凌侮,突遇危机之时,对僚机不离不弃冒死营救。成功返航后,哈姆扎跪地伏身深情仰望蓝天致敬祖国的镜头,尤为令人动容。国内恐袭硝烟四起之时,哈姆扎再次临危受命,为减少对周边的附带打击和精准制敌,他选择了低空飞行,在地空作战的殊死较量中壮烈牺牲。在以女主角为焦点的故事线中,萨妮娅从痛失恋人中振作起来,在哈姆扎的精神感召下,放弃美国国籍,决意报效祖国,毅然加入巴基斯坦空军。身体素质不强且背负父亲空难去世阴影的她,克服内心恐惧,超越重重挑战,最终以佳绩毕业,成为优秀的女战斗机飞行员。

  影片充分挖掘调用了情感叙事的深度与张力,让主流意识形态话语呈现于多维度的情感叙事之中,着力于家国情怀的共情,由此完成对至高理念与信仰的升扬。影片中,青年军人的爱国情、亲情、爱情、友情交织呈现,一体化于爱国主义话语叙事,完型于理性与感性的微妙融合。这里,爱国主义不再是抽象概念和空洞说教,而是寓于人性,化于情感,被赋予真切丰厚的可感知性,因而产生了打动人心的艺术效果。

  萨妮娅在飞行学院的学习成长之路并不平坦,面临着身体素质局限、极地生存挑战、以及编组飞行规训的心理恐惧,每一次关卡,都是对践行军人使命的极大考验。是爱情的正向能量唤醒了她的自我意志,她的国家认同感在放弃美国国籍的那一刻即得到质的升跃,此后每一次现实考验中,她都仿佛在内心完成了某种神圣的情感联结。爱的原动力滋养了她对战斗机飞行员身份的自我认同感和终极爱国情怀。以哈姆扎为视角的情感叙事中涵纳了更多的情感矛盾。他置身于代际冲突与亲情期待的压力漩涡之下,他的恋情不仅遭到自己家庭的反对,女友的母亲也逼迫他在爱情与事业之间做出抉择。作为军人、儿子、恋人,哈姆扎的多重身份统一弥合于他对国家至上的崇高信仰。奔赴战场之前他为萨妮娅留下爱的誓言:“如果我凯旋,我将再也不离开你。如果我牺牲,我将永远属于你。”在诸多戏剧化的情感冲突中,其一言一行都显得至情至性而又不失英雄本色。此外,哈姆扎与战友南迪尔的出生入死的深厚战友情谊也点亮了影片的情感叙事。对敌空战中,哈姆扎曾不顾自身安危去营救南迪尔。而就是在纳迪尔的婚礼上,他邂逅了一生挚爱萨妮娅。哈姆扎壮烈牺牲后,纳迪尔以战友之名为刚出生的儿子取名,寄望他长大成为飞行员。甜蜜的因缘,诚挚的友谊,生死的抉择,浴血的理想,正是在如此跌宕起伏、波澜澎湃的情感叙事中,影片编织出一曲英雄主义赞歌。

  从艺术呈现来看,影片的场景设置、运镜打光、声音效果、剪辑制作等方面可圈可点之处居多。通过流畅的镜头组接,秀丽壮观的自然景观与独具一格的人文景观,组成一幅幅淳朴清新的画卷,丰富了观众对巴基斯坦的文化认知。精心设计的背景歌曲增添了抒情性的氛围质感,灵动曼妙的歌舞场面注入了浪漫主义的基调情致。影片的视听美学风格富于民族文化内涵,彰显了文化自信,带来别样的审美享受。值得一提的是,在巴基斯坦电影产业资金资源较为有限的情况下,影片仍保持了稳健精良的制作水准,不愧为诚意满满的中巴友谊献礼之作。

  《翱翔雄心》在思想上绽放出国家叙事的崇高之美,在艺术上描摹出英雄人物的精神之美,在美学上呈现出民族文化的自信之美,堪称巴基斯坦新时代主旋律电影的经典力作。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是中巴两国的共同追求,影片所着力传达的国家高于一切的理想信念,激起了中国观众的由衷感动与深切共鸣。

  作者:于秋阳 中国传媒大学巴基斯坦研究中心负责人


  转自:环球网

  【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所属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违者本网将保留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力。凡转载文章及企业宣传资讯,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立场。版权事宜请联系:010-65363056。

延伸阅读



版权所有: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京ICP备11041399号-2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59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