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4日,第二十四届冬季奥林匹克运动会在北京隆重开幕,北京成为历史上首个举办夏奥会和冬奥会的城市。作为在这里生活了50多年的报告文学作家,孙晶岩不仅对北京有深厚的感情,更期望通过自己的笔全方位展现家门口的体育盛事。2006年,她应北京奥组委邀请,全程跟踪采访了2008年北京奥运会,创作了长篇报告文学《五环旗下的中国》,广受好评。2018年,她与奥运会再续前缘,开始了对中国冬奥的深度采访,并于近日推出长篇报告文学《中国冬奥》,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
“我是北京市101中学的学生,北京市第一个特级体育教师王寿生就出自我的母校,他不仅教会我跑步要领,更培养了我的意志力,使我懂得什么是体育精神。人应当感恩和反哺,弘扬奥林匹克精神和中华体育精神,是我义不容辞的责任。”孙晶岩说。
《中国冬奥》全方位展现了北京冬奥会和冬残奥会从酝酿到场馆建设中的艰辛、挑战和成就,记录了北京携手张家口崇礼在2022年冬奥会中,实现科技奥运、人文奥运、环保奥运、节俭奥运理念的闪光历程,突出呈现了冬奥名将、教练及组织工作者在冰雪运动中的鲜活事迹和感人精神。
为了写好中国冬奥故事,作者探访黑龙江、吉林等冰雪运动强省,了解运动员、教练员的拼搏之路;深入三大赛区场馆建设一线,和工程技术人员、建设者们一起吃盒饭,下工地;奔赴挪威、瑞典、芬兰、丹麦、英国、爱尔兰、奥地利、加拿大等冰雪运动强国考察,挖掘冬奥比赛项目历史。这些宝贵的经历,给孙晶岩留下了难以磨灭的印象,为她的创作积累了大量真实生动的一手材料。
“我在黑龙江亚布力雪场看到,为取得冬奥会入场券,参加全国高山滑雪冠军赛的运动员是如何拼搏努力。他们身后,雪场工作人员凌晨3点多起床,4点多乘坐缆车到达山顶。他们冒着严寒精益求精地清理雪道、插旗门、安装防护网、检查全线路的计时系统。山顶出发点海拔1209米,朔风刺骨,我穿着羽绒服还冻得瑟瑟发抖,拍一会儿照片手就冻僵了。而冬奥人在雪季天天都会这样,艰苦可想而知。”孙晶岩说:“我看到了日月同辉的天象奇景,也看到了冬奥人的无私奉献。”她把这些人比作“黑土地上张扬着生命力的红高粱”,正是中国体育人顽强拼搏的精神,缔造了无数赛场上的奇迹。
尽管有采访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丰富经验,但孙晶岩坦言,这次写作还是遇到了很多意想不到的困难。“首先是地域的广泛,采访夏奥会我只需要在北京转,而采访冬奥会我要在北京赛区首钢园、北京奥林匹克公园诸多场馆以及延庆赛区、张家口赛区等地奔波,还要去跑冰雪运动强省。冬奥会训练场面冬天最出彩,越是寒冷越是采访的好时机,走在延庆小海陀山和张家口崇礼的雪场,听着雪发出咯吱咯吱的响声,我觉得这是世界上最动听的乐曲;看着奥运健儿在雪中飞跃,我觉得像是哪吒驾着风火轮在翻腾。”
正是在一次次彻骨严寒的考验中,作者看到了筹办冬奥会给中国冰雪运动带来的变化。“中国过去缺乏能够举办高级别国际比赛的高山滑雪雪场、雪车雪橇赛道、U型场地、滑雪大跳台等,短短几年间,这些优质冬奥场馆建了起来,一些新建场馆还成为世界之最。”孙晶岩说。她还注意到,举办冬奥会点燃了大众参与冰雪运动的热情,在全书最后一章“三亿人上冰雪”中,作者专门介绍了冰雪运动在中国的普及。
《中国冬奥》是一本有关冬奥的百科全书,作者在书中还详细介绍了世界冰雪运动强国以及高山滑雪、越野滑雪、短道速滑、速度滑冰、花样滑冰、冰球、冰壶、雪车雪橇等运动项目,呈现出冰雪运动的无穷魅力。
孙晶岩说:“作家要心怀‘国之大者’,深入生活、扎根人民,对普通民众、建设者、运动员充满情感,才能发现生动、丰富、真实的事例和人物。我希望这次写作能让读者了解到京冀两地三大冬奥赛区的建设奇迹、感受到几代中国冰雪健将为国争光的拼搏精神以及新时代中国续写奥运辉煌的决心与实力。中国正以奥运情怀拥抱世界,让世界了解中国,一起向未来。”
转自:人民日报海外版
【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所属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违者本网将保留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力。凡转载文章及企业宣传资讯,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立场。版权事宜请联系:010-65363056。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