副市长谈鄂尔多斯经验:全民治沙,让植树者致富


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   作者:刁凡超    时间:2017-09-19





      【编者按】
 
      郡县治,天下安。
 
      习近平同志曾说过,县委是我们党执政兴国的“一线指挥部”,尤其县委书记“官不大,责任不小、压力不小”。澎湃新闻推出“郡县之治”专题,展现处于党的组织结构和国家政权结构中承上启下关键环节的县(区、市)主要官员们的思考与努力。
1970年代初,鄂尔多斯市下辖伊金霍洛旗因为过度开垦和放牧,植被遭到严重破坏,形成沙进人退的严重后果。 伊金霍洛旗委宣传部 供图
 
      “三十多年前,在我们这代人很小的时候,鄂尔多斯的生态环境还是非常恶劣的,因为这里位于干旱、半干旱的过渡地带,降雨少、植被分布也少……”
 
      石艳杰还记得她儿时上学路上的场景:“路上刮大风的时候沙尘总是特别多,人被风刮的特别厉害,走不动路。”
 
      如今,从她办公室所在的鄂尔多斯市康巴什新区市政大楼向外俯瞰,成吉思汗雕塑广场绿荫环绕、花团锦簇,让人难以想象居住在这里的人们曾经历过的大风肆虐、黄沙漫天的场景。
 
      9月11日,在这里举行的《联合国防治荒漠化公约》第十三次缔约方大会(COP13)高级别会议开幕式上,国家主席习近平发来贺信预祝大会圆满成功,国务院副总理汪洋发表主旨演讲并称赞鄂尔多斯为“现代名城”。
 
      “大会的举办是对这座城市的知名度、美誉度一个非常好的提升。”石艳杰是鄂尔多市分管农牧业、林业的副市长,也是刚刚闭幕的《联合国防治荒漠化公约》第十三次缔约方大会(COP13)鄂尔多斯市筹委会负责人之一。9月14日下午,她在办公驻地接受了澎湃新闻(www.thepaper.cn)专访。
 
9月14日下午,内蒙古自治区鄂尔多斯市副市长石艳杰接受澎湃新闻专访。 澎湃新闻记者 刁凡超 图
 
      石艳杰说,会议期间,196个缔约方、20多个国际组织齐聚在这里,看到了这座城市几十年荒漠化治理的成绩,使得鄂尔多斯这座城市的知名度、美誉度大幅提升。而这些参会人员大多是防沙治沙、荒漠化治理领域的研究人员,通过他们的思想碰撞,也为鄂尔多斯本地区的荒漠化治理提供了很好的意见和建议。
 
      石艳杰认为,这次大会的承办对于鄂尔多斯是一个契机,她希望这次会议的举办和会议内容的宣传能够让绿色发展理念进一步融入到了人们的日常生活,使荒漠化防治和生态建设成为全社会的共识。
 
      石艳杰还表达了对参与荒漠化治理的鄂尔多斯人民的敬佩。
 
      “我在达拉特旗看到过一位60多岁的老人,从年轻的时候就开始在山里种树,他种树的初衷并没有利益诉求,也没有想过未来的利益在哪里,但最终树木成林后确实成为一个了不起的生态财富。我非常敬佩他们。”石艳杰说。
 
中外代表参观库布其沙漠种植技术。
 
      从沙进人退到绿进沙退
 
      9月6日至17日,《联合国防治荒漠化公约》第十三次缔约方大会在内蒙古鄂尔多斯召开。这是中国首次承办联合国级别的环境类会议。
 
      会址所在地鄂尔多斯市,地处干旱向半干旱过渡地带区,是内蒙古自治区乃至全国沙漠化和水土流失较为严重的地区之一。
 
      据全国第五次荒漠化和沙化土地监测数据显示,截至2014年,鄂尔多斯荒漠化土地7.89万平方公里,占总面积的90.7%;沙化土地面积5.41万平方公里,占国土面积的62.2%。
 
      正是这样一个生态环境“本底”条件并不优越的城市,经过多年的努力,实现了从沙进人退到绿进沙退的转变。 
 
      驱车驶入库布齐沙漠,公路两旁的绿色一路相伴。“他们用了近30年时间,将这片沙漠改天换地,这让我想起了中国愚公移山的故事。现在这个故事在中国鄂尔多斯的库布其沙漠得到了验证。”印尼经济与工业委员会主席巴黑尔在考察完库布齐沙漠治理后说,目前国际社会已经达成了这样的共识,那就是“世界治沙看中国,中国治沙看库布其”。
 
      “在来这之前,我想到这里会是非常苍凉的景象,到这儿之后,发现是一片神奇的土地。”巴黑尔说。
 
      大风、沙尘是石艳杰这一代人儿时共同的记忆,面对严峻的荒漠化和沙化形势,鄂尔多斯通过实施林业重大建设工程、转变农牧业生产方式、推进生态恶劣地区农牧民转移、实施人工种草等措施,全力推进荒漠化治理,基本形成了带网片相结合,乔灌草相结合,防护林、经济林、原料林相结合,生态、经济、社会效益相统一的生态防御体系。
 
      目前,全市森林资源面积达到3480万亩,森林覆盖率达到26.7%,植被覆盖度稳定在75%以上。
 
      近10年间,鄂尔多斯全市荒漠化土地面积减少580.8万亩,沙化土地总面积减少42.7万亩,流沙面积减少687.8万亩,其中,毛乌素沙地和库布其沙漠治理率分别达到70%和25%。
 
      也因此,鄂尔多斯荣获全国防沙治沙综合治理示范区、全国绿化模范城市、国家园林城市、国家森林城市等称号。
 
如今的伊金霍洛旗。 伊金霍洛旗委宣传部 供图
 
      鄂尔多斯模式
 
      当问起COP13会议上总被提起的“鄂尔多斯模式”是什么?石艳杰笑着说,“这是专业人士对鄂尔多斯多年防治荒漠化工作的一种总结。”她认为,所谓的“鄂尔多斯模式”实则为鄂尔多斯人民为改善自身的生存环境,在多年的防沙治沙实践中总结的非常管用的做法,“实践来看,这些做法在当地还是很有效的,改善了当地的生态环境,大家受益了。”
 
      据石艳杰介绍,在鄂尔多斯境内,有库布齐沙漠、毛乌素沙地,此外,鄂尔多斯在沿黄河一带皮砂岩的生存条件也非常恶劣。针对鄂尔多斯不同的地形环境,当地人非常智慧的总结了一些适合当地的防沙治沙的办法。
 
      “比方说对于库布齐沙漠而言,因为库布齐沙漠占地面积比较大,区域内的沙害比较严重,这里的做法就是先修路,建围挡,利用沙漠自身的自然条件进行拆分,沿路进行绿化。毛乌素沙地在防沙治沙过程中总结的方法就是‘草库轮’,以户为单位进行围封,然后把这个区域的绿化面积逐渐扩大,扩大到村子,再过渡到乡镇、一个区。目前这些做法都已见到成效。”
 
      而对于皮砂岩的治理,当地人则从小流域着手。据石艳杰介绍,当地人会在堤坝顶部种植针叶树、在河道种植沙棘,起到防治水土流失,保护当地生态和植被的作用。
 
      石艳杰说,在推进荒漠化治理过程中,鄂尔多斯一直坚持政府主导与社会参与相结合。一方面,将荒漠化防治和生态建设作为地方政府的一项重要政治任务,分级部署落实,强化目标考核,逐级签订目标责任书,层层分解落实任务。同时,纳入当地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统筹予以推进。
 
      另一方面,动员引导社会各界广泛参与防沙治沙,充分调动社会力量参与荒漠化防治和生态建设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让绿色发展理念不断深入人心、融入人们的日常生活。推行“谁造谁有”“以补代造”“以奖代投”等激励机制,鼓励社会资本参与投资生态建设,促进了资金、技术、劳务、管理等生产要素向荒漠化防治领域集聚,形成了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多元投资的新格局。
 
      石艳杰告诉澎湃新闻,他们还在积极争取国家重点生态项目,大力实施天然林保护、退耕还林、“三北”防护林体系建设、京津风沙源治理、封禁保护试点、防沙治沙示范区建设等国家林业重点工程。2006年以来,鄂尔多斯已累计完成林业生态建设2700万亩。
 
如今的伊金霍洛旗。 伊金霍洛旗委宣传部 供图
 
      现代名城
 
      对鄂尔多斯而言,缔约方大会为他们提供了展示自我的平台,而他们在多年防治荒漠化的过程中,也为世界呈现了一个非常重要的治沙样本。
 
      在9月11日的高级别会议开幕式上,国家主席习近平发来贺信预祝大会圆满成功,国务院副总理汪洋发表主旨演讲并称赞鄂尔多斯为“现代名城”。
 
      “这是对这座城市的知名度、美誉度一个非常好的提升。”石艳杰说,这次大会上来了很多外方代表,他们开会的时候也在讨论,没想到鄂尔多斯是这样美的一座城市,与她们之前的想象有差距。“每一位鄂尔多斯市民也从大会的举办过程中提升了对这座城市的自豪感,并且让绿色发展理念进一步融入到了人们的日常生活,使荒漠化防治和生态建设成为全社会的共识,越来越多的人参与到了防治荒漠化和生态建设的行列当中。”
 
      会议期间,来自196个缔约方、20多个国际组织齐聚鄂尔多斯,并赴库布齐沙漠等地考察。库布其近30年来,完成了沙漠绿化面积6000多平方公里,还发展起“生态修复、生态牧业、生态健康、生态旅游、生态光伏、生态工业”的“六位一体”产业体系,累计带动了10万农牧民脱贫,实现了从沙进人退,到绿进沙退的成功转变。
 
      “这次来参会的人大部分都是在防沙治沙领域、荒漠化治理方面有研究的人,通过会议期间的讨论、交流对我们本地区的荒漠化治理也提供了很好的意见和建议,从荒漠化治理的角度说,对这座城市也是有很好的促进的。”石艳杰表示,“《联合国防治荒漠化公约》第十三次缔约方大会的召开,对于鄂尔多斯这座城市和荒漠化防治来说,都是一次重大机遇。”
 
      要让种树的人受益
 
      《联合国防治荒漠化公约》第十三次缔约方大会期间,112个国家承诺加入了“土地退化零增长”自愿目标设定进程,将确定目标并开展行动。会上还通过了《鄂尔多斯宣言》,强调了政府主导、多方合作,调动私营部门、民间组织、妇女和青年参与的重要性,认可了防治荒漠化、遏制土地退化、减缓干旱、缓解沙尘暴危害与应对气候变化、保护生物多样性、维护粮食安全的密切关系,承诺加强荒漠化防治、遏制土地退化、修复和重建退化生态系统。
 
      石艳杰一直坚持,防沙治沙、植树造林,除了要产生生态效益,还应该有经济效益。按照“生产建设产业化、产业发展生态化”的思路,鄂尔多斯依托林业生态工程和当地林沙资源,通过发展林下经济、林沙产业,推进治沙扶贫,逆向拉动生态建设,带动农牧民脱贫致富,加快脱贫攻坚步伐。全市建成林沙产业基地173万公顷,林沙企业达80多家,培育国家级林业龙头企业2家、自治区级14家,建成生态旅游景区20多处,实现了生态效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有机统一。2016年,全市林沙产业产值达44.5亿元,农牧民人均来自林沙产业的收入达到2700元,占到全部收入的17%。
 
      “现在国家层面一直在谈林权改革,我认为林业上不仅要讲生态效益,经济效益也要讲,将来生态效益显现以后,这些种树的人应该让他们受益。现在国家允许对沙柳的加工利用,也正是让生态林业与产业相结合,不是种完树就拉倒了,后续一定要与产业相结合。怎么能让种树的人能够致富?怎么去寻找到持续发展的动力,这是我们接下来要做的。”


  转自:澎湃新闻

  【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所属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违者本网将保留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力。凡转载文章及企业宣传资讯,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立场。版权事宜请联系:010-65363056。

延伸阅读

  • 治沙中国经验被点赞

    联合国防治荒漠化公约组织和缔约国代表认为,库布其荒漠化防治为世界树立了典范,创造了“市场化、产业化、公益化”的治沙经验,生态、民生、经济平衡驱动,为国际社会治理生态环境提供了中国经验。
    2017-07-30


版权所有: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京ICP备11041399号-2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59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