降价阵营扩大 楼市拐点“五重门”缠身


作者:陈聪    时间:2011-12-05





在政策没有松动迹象的情况下,市场观望情绪弥漫,住宅成交量依然低位徘徊。国家统计局最新发布的数据显示,今年10月份与上月相比,70个大中城市中,价格下降的城市有34个,持平的城市有20个。统计还显示,10月70个大中城市房价平均环比指数年内首次出现负增长,平均环比下降0.14%。

  种种迹象表明,随着房地产调控政策的落实,房价在全国出现下滑的范围在继续扩大。全国重点城市成交量环比虽有小幅增加,但仍维持今年以来的低位,而二手房挂牌价格指数创今年以来的新低,在置业者预期不断下调的情况下,楼市价格的下行也是大势所趋。

  成交量迟迟难有起色,给开发商的资金面带来较大的压力。为了加速销售回款,更多大型开发商也纷纷加入降价浪潮。据中原地产监测,近两个月来,十大标杆房企中已有过半进行大规模降价促销,不少品牌房企10月销售均价环比降幅超过一成。这也使得近期有关楼市拐点是否已经到来的讨论日益激烈。

  降价门

  降价阵营扩大呈阶梯式蔓延

  据研究机构克而瑞对楼市的监测统计,深圳11月17日-11月23日新建商品住宅共成交292套,成交面积2.5万平方米,套数环比下降25.13%,成交面积环比下降28.49%。近7天商品住宅市场成交量环比大幅下降,成交均价也大幅下降。

  成交量的冷清让开发商们的心情更加焦虑。为加速销售回款,近期有更多的大型开发商加入降价的行列。据中原统计,上周万科和保利分别在上海、南京、重庆、深圳等城市进行大幅度降价,如万科在深圳的两个项目分别推出特价房,最低折扣达到88折;保利在重庆的6个项目也传出打折促销的消息,最大降幅接近20%。中原监测数据显示,截至目前,十大标杆房企中已有中海、保利、万科、富力等7家开发商进行大规模的降价销售。10月,十大标杆房企在售项目的销售价格环比和同比分别微跌3%和2%,其中保利、富力、绿城、万科和中海的销售均价环比都有超过1至2成的下降。专业机构瑞银日前预期,今年第三季度至明年年底,中国一、二线以及其他城市房价将分别下跌20%、10%和5%。

  在日益扩大的降价阵营中,龙头房企的表现更引起关注。万科11月再次成为楼市焦点,深圳和上海清林径项目都下调售价15%,南京和青岛项目也是低价开盘。万科总裁郁亮“冬天论调”迎面扑来,三季度典型房企掀起的“以价换量”降价潮阶梯式蔓延,城市价格体系有望重构。

  业内人士分析,虽然万科表示没有实施全国范围降价,但万科上百个项目在同时动工建设是不争的事实。特别是万科深圳市场年内有11个项目推盘,上业绩压力不小。

  中房信研究表明,在万科等品牌房企的带动下,降价队伍扩大,二线、区域和城市本地房企主动加入降价阵营。先期高调降价企业多发生在中海、万科等第一梯队,目前金科、金融街等二三级梯队,以及城市本地企业加入降价队伍,已争夺市场有限客源,抢得销售话语权。降价潮由城市外围向市中心蔓延,一线城市向楼市发达的二三线城市辐射。

  此外,业内人士认为,房企加大项目的销售力度将带动整个房价下行,特别标杆企业的高调降价行为可能重构区域房价,也将进一步推动楼市拐点的确立。

  资金门

  房企短期内资金链紧绷

  对于房地产企业来说,短期的资金链安全性正持续下降。A股房地产上市企业三季度报告显示,开发企业总体资金状况已经下滑到警戒线附近。从房企货币资金短期债务比这一指标上来看,自2009年四季度以来基本呈逐季下降趋势,今年三季度这一指标为1.07,几乎已经到了临界点上,显示短期资金压力巨大。

  除了销售遇阻外、资金难以回流外,当前紧缩的货币政策使房企融资更加艰难,特别是很难从常规银行途径获得长期借款。房企不得不借道融资成本较高的短期委托贷款和信托等方式,使得短期还款压力激增,加上2009、2010年的长期借款将陆续到期,短期资金链的承压会加重。

  央行日前发布数据表明,10月全国新增信贷为5868亿元,比9月的4700亿元明显增多。与此同时,10月M2广义货币供应同比增速为12.9%,比9月略有下降,但降幅趋缓,表明M2增速放缓即将见底。CRIC研究机构对137家内地上市房企货币资金对短期债务覆盖率与M2同比增速走势进行了深入分析。分析指出上市房企货币资金对短期债务覆盖率与M2同比增速走势几乎趋于一致,呈现出显著的相关性。那么伴随着货币政策的触底反弹,企业的现金流状况预期也会有所改观。

  但从另一个角度来看,情况似乎还没有那么乐观的预期。央行近期表态称或对货币政策进行微调,这表明如果外部环境继续恶化,或将促使央行下调存款准备金率,并有可能放松差别准备金政策和信贷投放的约束。研究机构认为,即使出现了定向宽松的口子,这些资金也很难大规模地流入房地产行业,从这个意义上看,整个行业资金状况改善有限,企业缺钱的大趋势很难逆转。中房信就此预期,明年市场窗口性机会仍在,但大牛市出现的几率很小。


  转自:

  【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所属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违者本网将保留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力。凡转载文章及企业宣传资讯,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立场。版权事宜请联系:010-65363056。

延伸阅读



版权所有: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京ICP备11041399号-2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59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