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媒小厨”大情怀


———打造中青报特色“中央厨房”加快推动全媒体融合转型


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   作者:张坤    时间:2017-05-02





  

中国青年报党委书记、社长、总编辑 张坤(摄影:赵鑫)
 

      2017年3月1日,中青报特色的"中央厨房"一一全媒体"融媒小厨"试开张,直接投入全国两会的全媒体报道当中,奉献了一道道特色佳肴、一份份精神大餐,也经历了一系列考验和检验,初步积累了一些经验和教训。


  在近些年全媒体融合转型大背景下,中国青年报社始终把"推动社会进步、服务青年成长"作为一以贯之的办报宗旨,坚持把握正确的舆论导向,在上级支持下努力克服资金、技术、人力严重匮乏不足的困难,整合内外部资源,进行了一系列创新探索。特别是近几年来,一面从严治报抓管理,一面全媒体融合抓转型,努力打造具有强实力、公信力、传播力和影响力的新型主流青年全媒体平台,取得一定成效。2014年提出"全媒体出发,中青报出品,24小时中青报在线"的传统媒体向新媒体融合发展之路。2015年提出网报融合基础上的全面"移动化、交互化、思享化、交易化"。2016年中国青年报全媒体融合转型正式运行,从全媒体融合转型流程管理、绩效考核、人力资源机制等方面都做了一系列改革创新,从"24小时中青报在线"向"24小时中青报随手看"转型,引导青少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获得了上级有关部门的多次表彰和奖励。同时,2016年中国青年报社上下同心协力,攻坚克难,顶住了一系列巨大压力,在舆论环境、媒体格局、传播方式深刻变化,意识形态争锋日益激烈的大背景下,在探索创新报道过程中,整体事业发展稳步向前推进,顺利完成2016中青报全媒体融合转型元年的各项任务。


  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坚定不移推进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深度融合,尽快从相"加"阶段迈向相"融"阶段,实现融为一体、合而为一,不断提高新闻舆论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具体贯彻落实刘云山、刘奇葆等领导同志相关讲话精神和要求,中青报按照既定方向打造中青报特色"中央厨房",以"融媒小厨"作为突破口,加快推动全媒体融合转型。


  一、"我"家小厨初开张


  只是刚刚出发,但目的地就在出发地中;只是刚刚起灶,但你想要的美味佳肴就在我们尽心奉献中;只是自收自支,但自力更生先把一个"骨气"接上"精神"。


  中青报特色的"中央厨房"一一全媒体"融媒小厨"试开张了!这是中青报全媒体内容制作、分发传播、整合运营的机制平台,是全媒体网报融合的流程再造,是全媒体精准的渠道连接,是全媒体移动优先的精品制作,是全媒体品牌拓展的服务创新。


  最难的是机制,最磨的是流程,最紧的是渠道,最要的是精品,最创的是服务。


  我们的"大目标"一一学习总书记讲话精神,坚决落实加快传统媒体向新媒体融合的步伐,全面提升对青少年的思想政治引领能力,在"网上共青团"建设中发挥积极作用,希望以我们的"不等不靠、有所作为",能得到更多的重视和支持。


  我们的"小目标"--立足自收自支为主、挑战机遇并存的实际,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改!改革攻坚谋发展,咬定"一指"不放松!进一步推动网报融合基础上的"移动化、交互化、思享化、交易化",进一步做实"部门主导,三端融合",进一步实现"24小时中青报在线看"向"24小时中青报随手看"的转变,更加服务好忠诚的读者和目前1000多万直接的移动用户,更加服务好中青报全媒体直接影响到的亿万青少年。


  我们的目标实现,取决于上下同心、精诚携手,取决于改革创新、保持定力,取决于有没有"好看的精品,好用的分享,拓展的品牌,创新的服务",最关键取决于我们一以贯之的"精气神"。


  "融媒小厨"大情怀!"融媒小厨"出大菜!"融媒小厨"烹大餐!这也是一种中青报文化的自信。优秀的"厨师",精湛的"厨艺",实用的"厨具",美味的"厨品"--"我"家小厨初开张,小试"厨技"奏弦乐,五四青年节前的4月27日正式对外开张,只待香味飘满园!


  "融媒小厨"继续将以"推动社会进步,服务青年成长"为己任,以"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为己任,不断推出一道道精品大餐。我们清醒地知道,目前还面临巨大的内外危机、众多问题和困难,但"骨气"接上"精神"以后,就会不断强筋健骨,不断在无"微"不至的文化光芒照耀下跋涉前行、自信前行。


  "融媒小厨"标志着中青报全媒体融合转型又迈出实质性发展的一步。其中根据自己实际和特点投入研发设计、技术升级、融合创造的"标配式"软件和硬件,初步为自收自支为主的传统媒体向新媒体融合探索了一套经济实用型解决方案,因为已经初步显示明显成效,而增强了我们对自主知识产权"融媒小厨"模式的信心。


  二、全国两会试锋芒


  试开张的中青报"融媒小厨"从"着眼点"、"产品线"和"融合面"上都是和过去10多年传统运作的一次告别,为两会以后报社全媒体融合转型常态化做了准备。


  一是从"着眼点"上,两会报道彻底告别过去围绕纸报"两会特刊"转的战役性模式,完全是以移动优先为目标,网报融合为基础,整个中青报·中青在线全媒体都是"两会特刊"。二是从"产品线"上,彻底告别过去以报纸为主的单一产品线。近两年虽然我们有一些报网互动的产品,还是以报纸为主。而2017年真正努力去做"好看的精品、好用的分享、拓展的品牌、创新的服务",结合直播等融媒体技术试运行更广的精品生产线。报社很多的部门在融入生产线上,成为移动协作体。一些新生产线模式正在探索成型中,譬如"先期主题策划,一次采集、多元生成、多媒体传播"。比较典型的就是产生较大社会影响的政府工作报告相关全媒体报道。还有"两会微刊"等,是移动端尝试的新产品。三是从"融合面"上,彻底告别过去报纸传统采编三楼小会议室两会办公的格局。这个表面上看是象征意义,是物理空间的意义,但更是实际全媒体网报融合办公的开始,特别是同时试运行内部全媒体协调机制,开始新的磨合与融合,严峻考验整个团队合作协作、建章立制,特别是后方策划、编辑、统筹能力,"融合面"上的告别是实质性的。


  中青报2017年全国两会全媒体报道,导向正确,主题鲜明,重点突出,青年特色凸现,实现了本报历史上的多项突破:


  一是首次大规模采用视频直播进行两会报道,视频直播成为重要的报道形式。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成为发起视频直播场次最多的媒体之一,并取得比较好的传播效果,在本报各平台及北京时间、今日头条等合作平台播放次数达1000多万。两会期间,本报的视频直播三项指标综合排名位列今日头条所有媒体(包括央视新闻,发起直播场次数本报位列第一)的第3名。


  二是在中国青年报自有新媒体平台(两微一网一端)两会报道总的阅读量再创历史新高,达1亿多人次。两会期间,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原创两会报道作品(包括直播、视频、图文、H5等):800多篇(幅、个),其中同时见报图文140多篇(幅)。90%多原创报道发在两微一网一端。新浪微博中国青年报账号两会微博阅读量超过9400万,是去年4000多万的1倍多;中青在线(含APP)两会内容PV值总计1300多万;包括官微在内的微信矩阵两会报道阅读量200多万。


  三是首次成功探索了两会报道在微博、微信等社交媒体的传播特点和规律,其两会报道阅读量大大超越往年,为今后两会两微报道积累了经验。每天下午推送的"两会青观察"微信产品,如《博士多少岁毕业合适》《要避免985,211高校走过的弯路》从用户视角切入,关注青年话题,创新呈现形式,以图片、视频等形式对当日两会热点及本报优质文字报道、H5、视频等进行了整合梳理,共制作了13期,平均阅读量近5万,高于很多媒体的同类产品,取得了非常好的传播效果,实现了中青报历史上两会报道微信传播新的突破。


  四是创新报道组织架构和两会全媒体报道流程,以移动端优先,以图文直播和视频直播为核心,以快讯、微视频、H5提升中青报两会报道在移动端的影响力,为用户烹制出中青报特色的两会新闻精品。中青在线两会专题是全媒体强交换专题,聚合了几乎所有的两会报道。两会报道策划小组精心准备,与中青在线技术人员、美编合作,把两会专题设计成以图文、视频、短视频直播为核心,设计精美。在网络传播杂志组织的中央重点新闻网站两会专题推荐中,被誉为"精致专栏,颜值在线",是获3个三星的两会专题,居第一方阵。又如H5产品《你最关心啥话题?打电话给他》,通过中青华云公司实时提取微博大数据,选出热门话题,截取习近平总书记相关语音,实现用户与总书记对话。由于话题重要,互动性强,作品得到了刷屏式的传播,这个产品点击量截至3月15日10点高达302.3万多次。


  五是对外推广力度和与外部媒体的合作力度空前。两会报道组主动寻求中央网信办、共青团中央的推广支持、与中国政府网、国务院客户端建立紧密联系,与北京时间、今日头条、百度和一点资讯、阿里UC、优酷、360加强合作,借助各大平台,使优质产品传播效应最大化。每天下午及时推送当天两会精彩资讯的两会微刊制作精美,共制作13期,浏览量近百万,创新高。


  三、舍近求"源"在路上


  与传统媒体老总(台长)们交流研讨过程中,可以感受到对融合改革发展共同的焦虑与急迫,同时也更加自省与自醒:中青报特色的"中央厨房"一一"融媒小厨",绝不能急功近利,宁缺勿滥,宁关不偏,始终正本清源,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以为读者和用户奉献特色佳肴、精品大餐为己任。


  正如百年同仁堂的堂训所言:求珍品,品味虽贵但不敢减物力,讲堂誉,炮制虽繁但不敢省人工。


  正如我们上餐馆,除为面子和应酬在乎门楼大小外,自己更愿去那些可能表面不起眼的特色小餐馆,除了经济实惠安全,最重要原因之一恐怕还是有特色有温度有品质有鲜味,特别是材料、材质舍近求"源"一一不简单超市"速冻快购",而从遥远家乡土地上直接运来,烹饪、制作舍近求"源"一一不简单现场"电烤火烧",而用耐心用木炭温火细熬慢煎。


  正在进行中的媒体融合厨房制作精神餐品莫不如此。而现在需要警惕的是"求近舍''源"急功近利倾向:信息源少,评论大嘴却多;一线源采访少,网上粘贴拼凑多;公信源少,靠个案和"标题党"炒作多;思想源少,机械程式化粗劣品多......


  中青报的"融媒小厨",在打造十八般厨艺厨技过程中,要不能蹈上面急功近利覆辙。舍近求"源"制精品,精耕细作泥土香,创新单一向多元,表率当仁不须让。


  如此才能实现"导向为魂,内容为王,创新为要,关键在人",如此才能"察流变,明大势",培养一支优秀的大厨大师队伍。


  "跑堂"也能作表率。有时进了一家小餐馆,菜未到,声先闻,情已到。我愿意做一个模范"跑堂"的,因为相信"融媒小厨"有一大批年轻大厨大师已经和正在成长!这是真正的"问'融'哪得清如许,惟有源头活水来"


  我们清醒地认识到媒体融合已经到了向纵深推进的关键阶段,中青报以"融媒小厨"为突破口的全媒体融合转型还存在诸多深层次的问题,还有很多困难和压力。但正如中央领导要求的,我们将坚定信心、乘势而上,着力创新工作理念思路,着力深化媒体内部体制机制改革,着力拓宽传播平台载体,着力强化人才支撑和政策保障,推动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尽快从相"加"迈向相"融",努力打造具有强实力、公信力、传播力和影响力的新型主流青年全媒体平台。

(中国青年报党委书记、社长、总编辑  张坤)
 

 


 

  【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所属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违者本网将保留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力。凡转载文章及企业宣传资讯,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立场。版权事宜请联系:010-65363056。

延伸阅读



版权所有: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京ICP备11041399号-2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59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