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欧美国家的经济复苏,对创新要求不断提升,世界范围的“人才战争”愈演愈烈,高附加值的智力资源成为国家间争夺的对象。在此背景下,中国该如何践行更加积极、开放和有效的人才政策,在全球人才竞争中赢得主动权呢?在全球化智库(CCG)发布的《人才成长路线图》和《人才战争2.0》两书及其新书发布会上,对该问题提出了相关建议。
“当前,中国人口老龄化程度加速,劳动年龄人口出现绝对下降。这表明,长期为中国经济增长提供人口红利的人口结构已经发生变化。”CCG主任、中国国际人才专业委员会会长王辉耀认为,当前,我国正从“人口红利”向“人才红利”转变,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渴求人才。因此,中国对人才使用更需“才尽其用”,避免由于使用不均造成的浪费。
如何合理利用人才呢?王辉耀认为,应聚焦人才培养之道,探寻人才成长路径。从人才“自我实现”的角度出发,在制定组织目标时适当考虑人才的个人发展方向,激发人才潜力,达到个人价值与组织目标的双赢。
除了合理利用人才资源外,王辉耀还在《人才战争2.0》一书中提出我国在参与全球人才竞争面临的隐患问题:高素质留学人才大量外流。
数据显示,尽管我国近年来留学归国人数与出国留学人数的差距逐渐缩小,但目前仍处于人才外流状态。据《中国留学发展报告(2016)》统计,2015年,我国出国留学人员总数为52万人,留学回国人数达到41万人,其中,高层次留学人才回国的只有15%。这意味着,留学生学历越高,越有国际竞争力,世界各国越需要,回国的可能性越小。
对此,王辉耀表示,在全球化的今天,人才的跨国流动不可避免,但人才外流却是一把“双刃剑”:有时造成庞大损失,有时却带来巨额收益。
“人才外流不等于人才流失。”王辉耀说,企业的走出去、留学生出国学习等都可能带动大量的人才外流。外流的人才很可能暂时“滞留”在海外工作或学习,不确定将来是否留下,甚至很可能是“身在曹营心在汉”,在国外为祖国效力。
近20年来,得益于中国经济高速发展带来综合国力的提升,同时也得益于人才强国战略的实施以及包括“千人计划”等人才引进政策的推行,中国逐渐由“人才流失国”扭转为“人才回流国”。“但我们也应清醒地意识到,现阶段中国留学人员回流仍停留在浅层表面,如何进一步吸引高层次人才回流,是我国人才工作的重要挑战。”王辉耀说。
全球化智库高级研究员、中组部人才局原副巡视员胡建华表示,下一步,中国的人才工作将进入深化体制机制改革阶段。人才工作的最终目的是实现人才强国,建立具有国际竞争力或竞争优势的人才制度。“这也是我们实现中国梦的一部分。”
有了吸引人才的政策和计划,还应注意避免“人才再流失”。王辉耀提醒,随着中国崛起,一些留学生能够看到祖国的希望,愿意克服收入不高、基础设施不完善的硬件因素归国工作。但腐败、人才机制不公平、体制文化不开放、签证手续僵硬等软因素,仍可能导致留学人员“再归海”。
调查显示,留学人员再流失的原因还集中在国内环境污染、有食品安全问题、不愿意子女接受国内教育、买不起房、人与人之间诚信较低、难以适应人情关系等方面。
“‘人才再流失’蒙受损失的往往不是人才本身或使用这些人才的机构和企业,而是留不住人才的那些国家。真正的人才会‘人挪活’,换个环境就能重新发挥才能。”王辉耀表示,改变这一情况,需要政府和社会共同作出改变,而不是要求引进的人才来适应国情,改变的标准在于是否对国家有益。
“中国需要国际人才,国际人才也需要中国舞台。”王辉耀还建议中国在综合现有法律法规的基础上,加快研究制定移民法,使中国在人才引进、人才移民等具体操作上有法可依。同时,中国还应积极与国际接轨,组建国家移民管理局,保护国际移民在中国的人身、居住和财产等合法权益,设立移民融入处,在语言培训、文化融合、提供职业信息等方面发挥作用,让移民能够“进得来、留得住、发展得好”。(记者 孙允广)
转自:中国贸易报
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所属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违者本网将保留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力。凡转载文章,不代表本网观点和立场。版权事宜请联系:010-65363056。
延伸阅读
版权所有: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京ICP备11041399号-2京公网安备110105020035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