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民生电商正式对外发布首份“社会责任规划”。规划提出,民生电商以践行“责任金融”理念为指导,围绕“合规创新、促进消费、完善融资、定向扶贫”四个重心,拟在三年内以金融创新促成消费交易100亿元,有效满足10000家中小微企业融资需求,同时,以电商零售、就业培训等手段帮扶贫困人口不少于10000人。
“金融是产业,更是一种责任”,民生电商董事长吴江涛表示,“作为以金融为核心的企业,民生电商更需要明确自身的社会责任,明确企业成长与回馈社会之间的关系。发布社会责任规划,是对公司自身业务方向的指导,更是民生电商向社会的公开承诺”。
四年磨砺民生电商建四大业务方阵
“自身业务的成长,是民生电商履行社会责任的坚实基础”,在吴江涛看来,社会责任不仅是一种态度,更是企业能力的表现。
2013年设立的民生电商,已经形成以金融为核心,围绕金融服务配套的电商、物流、人力、科技等业务方阵,包括民生易贷、民商智惠、民熙物流、瑞服科技等实体,成为快速成长的大型综合性机构之一。
作为民生电商核心金融业务的承载,金融科技公司民生易贷已经跻身国内互联网金融一线方阵,严格依循银行业严苛风控标准,通过科技手段来实现中小微企业融资、消费金融等服务的创新。
民商智惠,是国内最早开拓金融机构电商服务场景搭建的机构,围绕“科技+供应链+营销”维度,协助国内金融机构尤其是中小城商银行构建一体化电商运营体系。目前,民商智惠已经与民生银行、南京银行、九江银行、晋商银行、北京银行、重庆银行等达成合作。
民熙物流则开创“金融+科技+物流”的创新模式,致力现代物流与供应链金融基础设施服务,为中小企业提供仓储服务及普惠金融服务。目前,民熙物流已经在常熟、武汉、西安、成都、武汉等地启动现代金融物流园的建设。
瑞服科技则作为专业的人力资源服务机构,提供劳务派遣、人力资源代理、劳动法律咨询、人才招聘、人才培训以及与人力资源相关的全流程业务服务。迄今,瑞服科技服务人员规模达8000余人。
据悉,截至2018年,民生电商已经连续2年实现盈利,这也成为其实现其社会责任目标的坚实基础。
金融,本就应是一种责任
拆解民生电商社会责任规划,“责任金融”成其核心理念。
吴江涛认为,金融是一种服务,更应是一种主动呼应社会需求的责任,脱离责任的金融产业,只会产生无序,甚至对社会经济发展形成副作用。
依循“责任金融”理念,民生电商的社会责任规划主要包含合规创新、促进消费、完善融资、定向扶贫四个重心。
合规创新,是民生电商所有业务运作、责任的起点,永不变更。这也是民生电商社会责任规划中唯一不以三年为周期设定的目标。吴江涛认为,“作为以金融为核心业务的企业,永远保持对风险的敬畏,严格依循在合规框架下利用新技术,避免盲目追求利益,防范新技术、产品等可能带来的负面作用,是企业所应承担最基础的社会责任”。
促进消费,以民生易贷的”消费助推器”为核心,赋能中小企业,促成消费达成,辅以民商智惠推动金融机构转型,为消费者带来更多依托金融服务、场景的消费服务。早在2017年,民生易贷发布“消费助推器”计划,协助具有消费场景的中小企业为自身用户定向开发金融服务,并对接民生易贷平台实现资金供给,从而促进企业和消费者之间交易的达成。据悉,通过融入细分消费场景及与相关机构合作,“消费助推器”陆续推出教育金融产品学易贷、菁英贷、出国金融,车险分期,物业宝、畅吸贷等服务,累计促成消费达30亿元。而在未来3年,民生电商计划再促成消费100亿元。
完善融资,主要解决部分区域中小微企业融资难,以金融创新回馈实体经济。民商电商在其社会责任规划中构建了两条主要解决路径:一是以民生电商金融板块包括民生易贷、民生转赚为牵引,在严守金融监管小额分散融资的指导下,协助中小微企业以互联网手段,以中小微企业可承受的成本解决其融资需求;同时,联动民熙物流供应链金融服务,以金融物流园区为依托,针对性解决部分区域供应链链条中中小微企业融资需求。民生电商拟在未来三年内,完成超过10000家中小微企业的融资服务。
定向扶贫,主要包含协助贫困群体增收以及增强其就业、职业能力等方面。依据规划,利用民商智惠携手区域金融机构为区域内特定贫困群体定制电商解决方案,包括域内特色产品的电商零售等,为贫困群体增收,并引入金融支持方案,解决贫困群体如启动资金难等问题,以促进区域内经济发展;同时,以瑞服科技为载体,为特定区域的就业群体提供针对性就业指导和保障服务,引导贫困群体通过自身就业、职业能力提升等摆脱贫困。未来三年,民生电商将致力帮助不少于10000人摆脱贫困。
“虽然相比很多巨无霸企业,民生电商无论从时间到规模,仍然算小企业,但小企业也要有大担当,这也是我们为自己设定社会责任目标的初衷”,吴江涛表示,“民生电商诞生于一个伟大的时代,参与其中,承担责任,让企业的成长,员工的努力,有了更多价值和意义”。
转自:全景网
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所属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违者本网将保留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力。凡转载文章,不代表本网观点和立场。版权事宜请联系:010-65363056。
延伸阅读
版权所有: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京ICP备11041399号-2京公网安备110105020035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