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财务驱动价值创造,中国CFO大会在京召开


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   时间:2025-07-20





  7月18日,由财政部指导、新理财杂志社主办的第十九届中国CFO大会在北京市石景山区召开,来自全国各地财务会计领域的专家学者、企业CFO等500余人参加会议。本次大会以“AI+财务驱动价值创造”为主题,旨在进一步提升企业财务管理水平,加快财务转型升级和价值创造,以科技创新驱动财务数智化转型,助力企业高质量发展。

20250720150340354.png

  石景山区委常委、副区长李文化介绍,作为首都城市西大门和现代工业的发祥地,随着2005年首钢启动搬迁调整、2010年首钢涉钢产业全面关停,石景山区逐步告别传统工业印记,走上转型发展之路。以产业重塑助力区域转型,接续实施两轮构建高精尖经济结构行动计划,有序衔接以信息技术和现代金融为主导,以人工智能、科幻、工业互联网、虚拟现实为特色,前瞻布局未来信息、未来制造、未来空间、未来健康新赛道的“2+4+4”现代化产业体系。坚持把营商环境作为最关键的“软实力”,推动科技和人才有效贯通、融合发展,为发展新质生产力蓄势赋能。推动现代金融产业发展,打造京西地区首个突破千亿元规模的产业集群。


  新理财杂志社社长马靖昊表示,作为财务界一年一度的思想盛宴和实践高地,中国CFO大会自举办以来一直得到财政部领导、学界泰斗、业界精英的鼎力支持和热情参与,对此表示由衷的敬意和诚挚的感谢。以AI为代表的新一轮科技革命正在颠覆性重构企业财务管理的模式、流程和价值定位。CFO们站在这场变革的最前线,是引领企业财务智能化转型、释放数据价值、驱动战略决策的核心力量。本届大会的主题为“AI+财务驱动价值创造”,期待各位CFO能够前瞻布局,驾驭AI之力,不仅是提升效率,更是解锁数据生成价值,优化资本配置,赋能战略决策,最终实现企业价值的跃升。


  中国社科院学部委员高培勇提出,数智经济作为新质生产力的主战场,其发展亟需构建与之适配的新型生产关系,而一流营商环境正是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集中体现。高培勇认为,优化营商环境本质是通过制度供给改革破除数智经济发展壁垒,使“有效市场”与“有为政府”协同发力,最终实现新质生产力的系统性跃升。


  北京国家会计学院党委副书记、院长叶康涛提出,人工智能在会计应用中有诸多优点,能全面收集财务与非财务信息,助力业财融合;实现财务事项自动化、智能化处理,成本低、效率高;具备稳定性、一致性和客观性;可采用复杂统计分析技术提升决策效率。他强调,未来会计教育应转向培养思维、理念和软技能。同时要加快会计理论创新,以新理论和新技能应对人工智能给会计行业带来的挑战。


  中国铁路通信信号股份有限公司党委常委、总会计师、董事会秘书李连清认为,在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背景下,数据是企业创新发展核心。财务数智化具有数字化、智能化特征,传统管理模式在数据治理、管理模式、人才等方面存在不足,数智化开辟价值蓝海,财务数智化建设有多项任务与路径,数据治理至关重要。李连清建议,数智化转型是企业必由之路,企业应结合实际推进。


  会上,新理财杂志社和美团企业版联合发布了《“费”创价值:CFO 战略跃迁新引擎 —— 企业消费管理全景报告 2025》。


  主题分享环节由中央财经大学会计学院党委书记、教授刘俊勇主持。久其软件执行总裁肖兴喜、中兴新云高级副总裁郭奕、浪潮通用软件有限公司副总裁杜丕峰、用友网络副总裁付建华、金蝶集团央企事业部首席专家陈振宇围绕主题“从自动化到智能决策:AI重构财务流程的落地路线图”分别阐释了在AI+财务领域各自的实践应用情况。


  在观点呈现环节,中核集团原副总经济师杨朝东,MentoringCo盟珂国际全球CFO 余道江,中央财经大学金融学院金融大模型实验室主任王靖一,中国融通集团财务有限责任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王艳分别以“中核集团的量化考核创新实践”“高绩效CFO的核心技能萃取与复制”“GAI与金融:从大模型到智能体”“破局·深耕·跃升—利用穿透式监管赋能企业价值创造”为题分享各自的观点和实践经验。


  圆桌对话环节由张连起主持,中国铝业股份有限公司财务总监、董事会秘书葛小雷,中国路桥工程有限责任公司党委常委、总会计师欧伟辉,中国葛洲坝集团国际工程有限公司总会计师原国旗,中通快递股份有限公司首席财务官颜惠萍,青岛征和工业股份有限公司副总裁、财务总监李国范围绕“CFO 视角:AI赋能下的财务价值创造——衡量标准、实践路径与未来图景”展开热烈讨论。


  中国CFO大会是服务经济发展、企业进步和CFO成长的年度盛会,在财政部的指导下已举办了十八届。按照惯例,大会举行了“2024中国企业财务管理实践案例”评选颁奖典礼。


  转自:京报网

  【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所属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违者本网将保留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力。凡转载文章及企业宣传资讯,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立场。版权事宜请联系:010-65363056。

延伸阅读



版权所有: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京ICP备11041399号-2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59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