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华东师范大学发布“长江经济带城市协同发展能力指数(2024)”。该指数研究显示,在长江经济带各城市的协同发展能力中,上海以68.57分位居第一,连续十年位居榜首,龙头作用显著。
发布会上,指数研制首席专家、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中国现代城市研究中心主任、华东师范大学城市发展研究院院长曾刚教授指出,该指数根据区域协同发展、区域创新系统、区域发展韧性、增长极等科学理论,构建了包括经济发展、科技创新、交流服务、生态支撑等四大领域,综合地区生产总值水平等18个具体指标的评价指标体系。
今年最值得关注的是,作为经济绿色转型发展的重要驱动力,数字经济已成为支撑新质生产力发展的新引擎。为此,长江指数研制团队将“数字经济核心企业比重”列入2024年评价指标体系,旨在突出长江经济带110座城市高质量综合发展能力,以及城市间发展不平衡问题的重要性。
指数研究显示,长江经济带协同发展能力前十强的城市依次为:上海、杭州、南京、成都、武汉、苏州、重庆、无锡、合肥、宁波。
曾刚表示,指数显示出长江经济带城市协同发展能力稳步上升,城市体系橄榄型结构不断优化。110座地级及以上城市呈现6等级橄榄型结构特征。其中,上海是龙头城市,协同发展能力在长江经济带排名首位,杭州、南京、成都等10座城市是能力较强的高级区域中心城市。此外,还有44座城市是在个别领域表现突出的一般区域中心城市,35座城市是区域重要城市,14座城市是存在提升空间的地方重要城市,6座城市是存在短板或外向服务功能薄弱的地方一般城市。同时,2024年城市综合协同能力得分平均值为15.87分,较2023年的15.33提高了3.52%。
同时,对标世界一流水平,长江经济带城市协同发展能力仍存在两大问题。一是生态协同能力增强,但短板仍然明显,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协同动能形成缓慢。如何通过科技创新,进一步优化城市产业结构、能源消费结构,提升高质量发展水平,仍是未来需要完成的艰巨任务。二是城市子群沿海内陆分异依旧显著。长江下游地区是协同发展能力高值集聚区,中上游地区则相反。推动长江经济带上中下游城市协同发展仍是需要解决的重大课题。
针对区域协同发展的瓶颈与短板,曾刚提出五点建议:一是笃行不怠,一以贯之,久久为功,将长江大保护进行到底;二是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打造跨区域创新共同体;三是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打造流域现代化产业体系;四是聚焦结构、功能和系统集成,构建现代化基础设施体系;五是发掘长江历史文化的时代内涵,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文化自信。(金辉)
转自:经济参考网
【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所属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违者本网将保留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力。凡转载文章及企业宣传资讯,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立场。版权事宜请联系:010-65363056。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