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0日,中国人民银行发布了《2024年第一季度中国货币政策执行报告》。
2024年以来,我国中长期债券收益率下行较为明显,30年期国债收益率运行至2.5%下方,10年期国债收益率一度创20年来最低。
央行对此高度关注,近期已频频释放信号。一季度货币政策委员会例会新闻稿提及“在经济回升过程中,也要关注长期收益率的变化”,《金融时报》等媒体发文强调“长期国债收益率总体会运行在与长期经济增长预期相匹配的合理区间内”。市场还有消息称,央行专门调研农商行参与债市情况,并有意引导政策性银行增加长期债券发行。一季度货政报告再次通过专栏回应如何看待长期国债收益率,意在引导长期国债收益率回归合理区间。
4月以来,国内各项经济指标继续改善,市场对经济增长的信心进一步增强,对通胀筑底回升的预期也更为一致。从近期收益率走势看,在央行多次针对长期国债收益率进行发声后,市场投资策略也有所调整,投资者更加关注长期债券投资的利率风险,投资行为趋于稳健理性。特别是央行官媒重磅发声后,长债收益率开始出现回升,30年期国债已重新站上2.5%。
长期国债收益率由经济增长和通胀预期决定,也会受一些短期因素影响。报告指出“长期国债收益率主要反映长期经济增长和通胀的预期,同时也受到安全资产缺乏等因素的扰动”。实践中,各国长期国债收益率走势基本符合这一规律。当前我国国债利率走低主要是受市场供需关系、投资者行为等因素影响。在“资产荒”背景下,部分市场机构为增厚收益集中购买长久期资产,长期限债券需求显著上升,短期内供给则相对偏少。长期看,我国经济向好的基本面没有改变,长期国债收益率将总体运行在与长期经济增长预期相匹配的合理区间内。
业内人士认为,未来债券市场供求有望进一步趋于均衡。投资者应基于对经济基本面的合理预期,结合自身资产负债等情况进行投资决策,高度重视利率风险。近期长期限国债利率回调过程中出现一定反复,这反映出市场供求再平衡是一个动态过程,部分投资者也可能仍存在短期博弈心理。但更多投资者则意识到投资行为过于短期化存在较大风险,特别是未来央行将买卖国债纳入公开市场常规操作工具后,可通过国债买卖调节市场供求,也会促进收益率平稳运行。从近年市场正常运行情况看,2.5%-3%可能是长期国债收益率的合理区间。(经济日报记者 陈果静)
转自:经济日报新闻客户端
【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所属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违者本网将保留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力。凡转载文章及企业宣传资讯,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立场。版权事宜请联系:010-65363056。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