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5日,中国贸促会调解中心召开新闻发布会,发布了《中国商事调解年度报告(2022-2023)》(简称《报告》)。该报告是我国第一份体系化阐释中国商事调解发展情况的全面型报告,填补了国内空白。《报告》指出,在全球商事调解发展浪潮的推动下,我国商事调解的发展也呈现出欣欣向荣之景。
从商事调解组织公开数据来看,2023年,中国贸促会调解系统共受理商事调解案件12509件,较去年同比增长31.3%,标的额为105.3亿元,呈现逐年递增态势。
中国贸促会商事法律服务中心主任、中国贸促会调解中心执行副主席蔡晨风在发布《报告》时表示,商事调解以非对抗性、解纷快、成本低、当事人对调解程序和结果的可控性强等独特优势,日益成为商事纠纷的重要解决方式。
蔡晨风介绍,从国际来看,商事调解已成为国际社会广泛认可的商事纠纷解决方式。特别是2019年《新加坡调解公约》开放签署后,很多国家和地区都在致力于完善本国的商事调解法律和制度,积极推动商事调解的发展,着力提高自身在国际商事纠纷解决中的吸引力、竞争力和影响力。
同时,商事调解的发展水平也已成为全球营商环境评价的重要指标。2022年世界银行推出新的营商环境评估体系,将“商事调解”列为其中一项重要评估指标,世行认为,“运作良好的商业纠纷解决机制,对于健康的营商环境至关重要,而其中效率和质量扮演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在全球商事调解发展浪潮的推动下,我国商事调解的发展也呈现出欣欣向荣之景。司法部调解理论研究与人才培训(湘潭大学)基地主任、湖南警察学院校长廖永安给出一组数据,从商事调解组织公开数据来看,以中国贸促会调解中心为例,2020年案件数为3809件;2021年为4989件;2022年为9531件;2023年为12509件,较去年同比增长31.3%。
廖永安同时指出,在商事调解国际化发展方面,国际影响力不断扩大。在服务“一带一路”方面,最高人民法院建立的“一站式”国际商事纠纷多元化解决机制不断完善,2021年7月21日,“一站式”国际商事纠纷多元化解决平台正式上线,实现了国际商事法庭诉讼机制与调解、仲裁机制的在线对接和信息共享。中国贸促会连续举办七届国际调解高峰论坛,已发展成为国内规模最大、规格最高的品牌论坛。论坛向世界展示了中国国际商事调解的最新发展情况,让国际同行了解中国推动商事调解的经验做法。此外,中国国际商事调解机构还积极参与国际商事调解规则的制定和推广工作,为全球国际商事调解提供了更加统一和规范的操作规则参考。
不过,尽管目前我国商事调解发展迅速,但实践中依然面临着以下问题,亟需加以解决。同济大学法学院院长蒋惠岭表示,一是商事调解法律制度尚不健全,二是商事调解机构的竞争力有待提升,三是调解员队伍能力和水平有待强化,四是社会对商事调解的认可度有待提升。
蒋惠岭进一步分析,目前,国内商事调解的市场化氛围还有待提升,“有商事纠纷,找商事调解”的理念与文化还较为淡薄。通过与企业座谈,课题组发现经营主体普遍对商事调解缺乏了解和信任,企业在遇到商事纠纷后,往往依赖诉讼和仲裁,存在“调解无用”“调解免费”等认知误区,这对商事调解的进一步发展带来较大阻力,也不利于多元纠纷解决机制的高效运转。
对于如何进一步推进我国商事调解事业高质量发展,《报告》从加强商事调解顶层设计、培育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商事调解组织、打造国际化专业化高素质的商事调解员队伍、推动商事调解国际化交流合作、大力宣传商事调解理念和文化等方面给出具体建议。
记者在发布会上获悉,为了不断推动中国商事调解事业健康发展,中国贸促会调解中心于2023年启动了该《报告》的编写工作。中国贸促会调解中心是中国最早从事商事调解工作的机构,迄今已有30多年历史,是我国商事调解事业的先行者、实践者、探索者。为确保《报告》既有理论支撑又贴合调解实践,中心委托了司法部调解理论研究与人才培训(湘潭大学)基地主任廖永安教授团队承担研究与编写任务。(记者 王文博)
转自:经济参考网
【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所属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违者本网将保留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力。凡转载文章及企业宣传资讯,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立场。版权事宜请联系:010-65363056。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