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唯一!又是浙江!
1月12日上午,浙江省长王浩作政府工作报告(下称报告)。报告首次明确“创建乡村振兴示范省”,这再次成为了全国率先、唯一。在其余省份仍以县(市)为单位,以点带面,推动乡村振兴高质量发展时,浙江已经率先以省为单位,探路“全域示范”。
2023年是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开局之年,是中国式现代化新征程起步之年,也是八八战略实施20周年。从乡村振兴角度来看,这场关键节点的报告,为接下来五年,乃至更长时间,乡村振兴“浙江模式”定下新的跨越发展总基调。
过去,乡村振兴看浙江,成为全国共识,而接下来,在中国式现代化新征程中,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探路中国式农业农村现代化,又是浙江先行。为什么又是浙江?浙江的底气何在?
为什么是浙江
在全国乡村振兴版图中,浙江地位极为特殊。
一方面,浙江的使命极为特殊:在共同富裕大场景下,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探路中国式农业农村现代化。这也对浙江乡村振兴,提出了更高的标准和要求。
党的二十大报告将“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纳入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并且明确提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
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是习近平总书记和党中央赋予浙江的光荣使命。而促进共同富裕,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仍然在农村。
在共同富裕大场景下,如何把握推进农民农村共同富裕的现实逻辑,从农业农村现代化先行、城乡一体化、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等战略格局中找寻实践路径,成为了全国乡村振兴的先行者、领跑者浙江的特殊且极为重要的使命。
这就要求,浙江既要高质量推动乡村振兴、继续“做大蛋糕”,又要做好一揽子“分好蛋糕”的政策设计;既有发展“三农”的系统安排,又有跳出“三农”看“三农”,将乡村振兴放在新型城乡关系中去重塑、放在区域融合发展新背景区域中去重新定位。
另一方面,浙江“三农”也具备了跨越发展的基础。2023年,浙江同样迎来了两个关键时刻:“千万工程”实施20周年、山海协作工程实施20周年。
这两个工程,既是在共同富裕背景下,浙江以区域融合发展、城乡一体化发展为逻辑,推动乡村振兴的标志性动作和成绩,同时,也成为了浙江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新的起点,为浙江创建乡村振兴示范省,探路中国式农业农村现代化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以这两个工程为线索,可以完整梳理出作为排头兵、先行者的浙江,到底“攻克”了乡村振兴中的哪些“难关”。
乡村振兴,全域示范,难点在如何通过先富带动后富,缩小各区域、城乡之间的发展差距,实现后发地区的跨越式发展,从而推动全省域一体化协调发展。
山海协作工程瞄准的正是这一“难关”。
二十年来的“山海协作”实践,在努力填平城乡之间、发达地区与欠发达地区的现实鸿沟。无论在产业布局、县区优势互补、一县一品方面,还是在关注民生朝向富裕、和谐、幸福方面,山区26县高质量发展,成为了浙江高质量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的亮点。
这样的成果就是,浙江省农民收入持续保持三‘快于’的态势:农民收入快于城镇居民收入;26县农民收入快于全省农民收入;低收入农户收入快于全省农民收入。
这是浙江探路“全域示范”的最强基础。
乡村振兴,全域示范,短板和难点还在乡村建设。“千万工程”对准的是这个难点。
自2003年全面实施“千万工程”以来,浙江乡村建设开启了长达20年的“更新”:浙江乡村从“千村示范、万村整治”走向“千村精品、万村美丽”再到开启“千村未来、万村共富”新阶段,从“三大革命”到全域提升农村人居环境,从美丽庭院创建到美丽乡村示范带打造……
在“千万工程”的引领和推动下,浙江各地打响生态牌、乡愁牌、田园牌,农房变客房、田园变公园、村民变股民、资源变资产、绿水青山变成了金山银山,经营生态资源,发展美丽经济,成为广大乡村推进强村富民的有效路径。更为重要的是,浙江“三农”,已经为全国乡村振兴,初步描绘出了未来的雏形。
浙江为全国率先“打样”
作为乡村振兴的模范生,浙江已成为全国农业现代化进程最快、乡村经济最活、乡村环境最美、农民生活最优、城乡区域最协调的省份之一。更为重要的是,浙江“三农”,已经初步描绘出了全国乡村振兴新的未来。
这种新的未来,浙江省长王浩作的政府工作报告,用几个关键数据,进行了系统描绘:
城乡居民收入倍差从2.04缩小到1.94以内、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继续稳居各省区第一位、集体经济年经济收入50万元以上的行政村比例超过50%.......而这些数据的背后,则是一整套浙江乡村振兴高质量发展的新打法。
除了上文提到的两个工程以外,总结起来,乡村振兴高质量发展的“浙江打法”总共有三个关键词:农业“双强”、乡村建设、农民共富。
首先,以“农业双强”推动农业发展方式实现系统性变革。在先进适用农业技术上求突破,让农民有机用、有好机用,是浙江提出的农业“双强”--科技强农、机械强农,想要破解的“难题”。
一方面,聚焦粮食安全,浙江着力统筹支持农业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打好种业“攻坚战”,提高良种推广与保障供应能力等;另一方面,加快先进适用农机具推广应用等重点工作。这样做的目的,着力推动农业发展方式实现系统性变革。
其次,以“未来乡村”为抓手,高水平建设新时代美丽乡村。
在过去乡村建设基础上,浙江立足“千万工程”这个根和魂,把未来乡村作为引领美丽乡村迭代升级的重要抓手,先后印发《浙江省深化“千万工程”建设新时代美丽乡村行动计划(2021-2025年)》《关于开展未来乡村建设的指导意见》等政策文件,并明确将未来乡村建设作为共同富裕现代化基本单元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乡村建设加速向“千村未来、万村共富”迭代升级。
目前,浙江已经实现未来乡村创建涉农县(市、区)全覆盖,形成了一批可学可看的先行实践。
最后,以农民共富为乡村振兴最终检验标准。
从农村集体经济到先富带后富,从山区农民到低收入农民......乡村振兴高质量发展的浙江模式,最过硬的成果,是农民共富取得了突破性进展。这背后,则是浙江一系列创新的做法和打法:包括“大力推行乡村经营”理念,通过“盘活”农村闲置的厂房、农房资源,“打包”山水资源、集体资产等,为乡村发展开辟新产业;推进农业标准地改革,支持各地在符合县域国土空间规划、完成必要区域评估和土地流转的基础上,设置相关控制性指标建设农业标准地。引导以股份合作、委托流转、整畈流转等方式集中连片流转土地,建立农业标准地储备库;创新农业招商引资,建立农业农村重大投资项目库,以农业标准地为载体,招引社会资本投资农业,发展规模化集约化经营;探索“农业产业大脑+未来农场”发展模式,推进数字技术和乡村振兴深度融合,推动数字化、智能化成为美丽乡村新成色......
可以说,新征程中,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浙江已经为全国率先“打样”。下一阶段,浙江如何加快创建乡村振兴示范省?
全域示范,浙江怎么做
新时代要有新作为。新征程要有新成就。乡村振兴,全域示范,浙江又该如何发力?浙江省长王浩作的政府工作报告,给出了几个关键发力点。
首先,县域将成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最重要的基础单元。
全域示范,县域先行!报告明确强调,“县城承载能力提升”和增强“县城产业平台带动能力”。其逻辑正是,要把县域作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最重要的基础单元。
这方面,浙江已经从嘉善开始,率先破题。嘉善县域高质量发展示范点是习近平总书记亲自谋划、亲自定题、亲自推动的重大决策部署。今年9月,中央深改委审议通过《新发展阶段浙江嘉善县域高质量发展示范点建设方案》,为新征程上嘉善发展赋予了新的战略使命。
其中,这项新使命中关键一环正是:建设城乡融合发展先行区,在县域协调发展上作示范。本次报告中,对嘉善的“要求”,进一步推广开来,以县域为单位,为全国县域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推动城乡融合发展、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作示范,成为了浙江创建全域示范的关键所在。
其次,以土地等关键要素为抓手,推动农业发展方式变革。报告围绕农业用地,提出了一揽子新政,包括:“跨乡镇土地综合整治工程”、“统筹推进农用地整治、村庄整治”等。其背后的逻辑,是以土地等关键要素为抓手,推动浙江农业发展方式的变革。
这种变革一方面,包括持续加快农业标准地改革;另一方面,加快推进现代农业产业园、农业产业强镇、特色农产品优势区和中药材等优势特色产业集群建设。
特别值得注意的是,本次报告发布前,浙江系统谋划、综合集成形成了“8+4”政策体系。其中包括乡村振兴和城乡一体化发展政策包。
政策包中,有两个大动作:一是,实施粮食生产功能区、现代农业园区、现代化农事服务中心、智慧农业、农产品冷链物流、农产品加工等六个“百千”工程;二是,重点对国家级现代农业园区每个补助7000万元到1亿元、省级现代农业园区每个补助3000万元,对省级现代化农事服务中心、区域性农事服务中心实行星级管理和分类补助。
可以说,浙江拿出来真金白银,从土地等关键要素出发,以园区等关键平台为抓手,推动农业发展方式实现系统性变革。
最后,农民共富将率先取得根本性成效。
“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5.5万元”、城乡居民收入倍差缩小到1.9以内.......报告用这组数据,表明了今后五年,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阶段,浙江的决心和标准。这也是共同富裕背景下,浙江需要在全国率先交出的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答卷”。这就需要浙江深化以集体经济为核心的强村富民乡村集成改革。
这方面,浙江已经打出“市场化改革+集体经济”“标准地改革+农业‘双强’”“宅基地改革+乡村建设”“数字化改革+强村富民”四套组合拳。
总之,以共同富裕为大背景,浙江正在以创建乡村振兴示范省为牵引,以农业“双强”、乡村建设、农民共富等为新打法,奋力领跑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探路中国式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新征程,也期待乡村振兴“浙江模式”,持续当好新时代新征程“三农”工作的排头兵、先行者!(中国产业集聚研究专家、老杨会客厅创始人 杨建国)
【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所属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违者本网将保留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力。凡转载文章及企业宣传资讯,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立场。版权事宜请联系:010-65363056。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