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90%的重要生态系统类型和74%的野生动植物得到了保护


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   时间:2022-12-05





  生态保护红线是我国生态环境保护的一项重要制度创新,是新时期新形势下生态文明建设作出的一项重大决策部署。党的十八大以来,30余份国家法律法规和政策文件均对“划定并严守生态保护红线”作出规定部署。生态环境部协同有关部门,立足生态保护红线监督性监管职责,不断强化生态保护红线生态环境监督工作,取得积极进展。


  近日,生态环境部自然生态保护司司长崔书红在11月例行发布会上介绍,生态环境部协同自然资源部积极指导31省(区、市)完成生态保护红线划定工作,陆域生态保护红线面积约占陆地面积的30%以上,覆盖了所有全国生物多样性保护生态功能区、生态脆弱区和生物多样性发布关键区,90%的重要生态系统类型和74%的野生动植物得到了保护。


  崔书红表示,在构建生态保护红线监管体系方面,生态环境部联合有关部门编制印发《关于加强生态保护红线管理的通知(试行)》;聚焦“确保生态功能不降低、面积不减少、性质不改变”的监管目标,生态环境部制定了《生态保护红线生态环境监督办法(试行)》,印发《生态保护红线监管指标体系(试行)》;出台《生态保护红线监管技术规范 保护成效评估(试行)》等七项标准规范。同时,自2020年起,生态环境部组织天津、河北、江苏、四川、宁夏等省份开展生态保护红线生态破坏问题监管试点工作,探索建立生态保护红线生态破坏问题监管流程,在实践中逐步完善制度。


  在建设国家生态保护红线监管平台方面,崔书红介绍,目前,国家生态保护红线监管平台已经在生态环境部“生态环境综合管理信息化平台”上线试运行,并初步建立了生态保护红线监管数据库。平台正式运行后,可以及时将监测结果推送给管理人员,发挥“天-空-地”一体化立体监测作用,成为生态环境部履行监管职能的“千里眼”、“顺风耳”和“预警机”。


  “下一步,我部将持续推动生态保护红线工作,以国家生态保护红线监管平台为依托,建立生态保护红线生态破坏问题监管流程,及时发现生态破坏问题并监督整改落实,保障生态保护红线持续提供优质生态产品,维护国家和区域生态安全。”崔书红透露道。(记者 杨秀峰)


  转自:中国经济网

  【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所属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违者本网将保留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力。凡转载文章及企业宣传资讯,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立场。版权事宜请联系:010-65363056。

延伸阅读

  • 全球首个生态系统分类目录正式发布

    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近日发布了《IUCN全球生态系统分类体系2.0》(以下简称《分类体系》),这是有史以来第一个基于功能与构成对地球上所有生态系统进行分类和制图的综合系统,可以为保护与管理生态系统提供更协调有效的方法。
    2021-04-06


版权所有: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京ICP备11041399号-2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59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