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MF报告:新就业模式为疫情下稳就业发挥突出作用


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   时间:2022-03-11





  3月9日,中国宏观经济论坛(CMF)宏观经济热点问题研讨会(第42期)在线举办。本次研讨会围绕“疫情下我国就业形势与就业模式变化”主题,刘元春、毛振华、卢锋、伍戈、赖德胜等多位知名专家共同研讨。中国人民大学劳动人事学院教授易定红代表中国宏观经济论坛发布主报告。


  报告指出,得益于“六稳六保”等一系列促就业政策、人口结构变化及新就业模式的发展,从长期来看,疫情下我国就业形势整体处于稳定向上趋势。疫情在短期内对劳动力市场就业造成了严重冲击,但从整体看,失业率平稳下降的趋势没有变化。年轻群体和高校毕业生就业受疫情影响较大,持续时间长,波动幅度大,且目前影响还未完全消除,报告建议经济发展要与这一类人群的就业模式相配合。


  报告认为,就业模式通常受到技术的影响。我国正在经历第四次新技术革命,新技术通过改变就业模式,进而影响劳动市场的就业数量和就业结构变化。报告指出,媒介作用在疫情后逐步提升,技术进步能够降低劳动者进入市场的资本门槛,增加社会经济活动总量。


  报告强调,新就业模式与传统相比在疫情下对促进就业有三条独特优势。一是,能够利用网络信息克服商品市场的信息不对称问题,挖掘更多个性化需求,增加市场经济活动总量。二是,就业门槛较低,创业固定成本较小。工作时间、地点、内容上较为灵活,并从传统雇佣关系,转变为自雇、平台合作或他雇关系占比不断上升的发展状态。三是,在劳动力市场运行过程中,新就业模式比传统就业模式有更高的搜寻匹配效率,要素供给方式从劳动者单一且直接提供劳动力要素转变为同时提供资本和人力资本要素,推动了创业人群的增加。


  报告指出,疫情背景下,新就业模式的发展为稳定就业发挥了突出作用。在规模上,数字经济平台提供了大量的线上以及线下工作岗位。在结构上,平台提供的工作岗位以住宿餐饮业等服务业为主。展望未来发展,报告认为,新就业模式的就业规模将持续扩大,雇佣劳务关系、工作组织方式及技能性质等问题将面临进一步优化。


  本次论坛由中国人民大学国家发展与战略研究院、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和中诚信国际信用评级有限责任公司联合主办。


  转自:中国网

  【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所属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违者本网将保留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力。凡转载文章及企业宣传资讯,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立场。版权事宜请联系:010-65363056。

延伸阅读



版权所有: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京ICP备11041399号-2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59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