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中国宏观经济论坛(CMF)(2021年第一季度)在京举办,本次论坛由中国人民大学国家发展与战略研究院、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和中诚信国际信用评级有限责任公司联合主办,由中国人民大学经济研究所承办。本期论坛聚焦“扩大中等收入群体,助力需求侧改革”,中国人民大学劳动人事学院副院长、教授赵忠代表论坛发布CMF中国宏观经济分析与预测报告。报告指出,改善收入分配,一个重要的途径是扩大中等群体规模。扩大中等收入群体,助力需求侧改革,需要关注三个重要的方面:第一是扩大中等收入群体的规模;第二是保持收入稳定,减少收入的脆弱性;第三是稳步提高收入水平,改善收入分配。
报告称,我国的收入不平等处于较高的水平,低收入群体与高收入群体之间、农村居民与城镇居民之间的收入差距仍然很大。在初次分配中,劳动分额的占比有所上升,但与其他主要国家相比还有进一步提升的空间。以2018年中国家庭追踪调查中城镇家庭人均纯收入中位数的50%和200%为中等收入人群的上下限,把家庭人均纯收入在17100元至68400元的家庭界定为中等收入家庭,2010年中国中等收入家庭为7485万户,2018年增长到19775万户,家庭成员为61402万人,占2018年14亿人口的44%.扩大中等收入群体,抓住农民工这个群体是关键。2019年,农民工群体达2.9亿人的规模,农民工及其家庭成员占到了将近三分之二的国民人口。根据中国家庭追踪调查数据测算,2018年农民工个体为8453个,其中,中等收入群体占比为53.0%,低收入群体占比为约39.7%,高收入群体占比为7.3%。
报告强调,农民工群体和所在家庭最具成为中等收入群体的潜力。农民工成为中等收入群体对于提高社会总体消费水平、促进宏观经济稳定增长、助力双循环格局有重要作用。
报告提出,提高收入水平,一个重要的渠道是借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中小微企业主体在2019年已经突破1.22亿家,占据市场主体99.6%,成为创造财富、吸纳就业、贡献税收、自主创新主体。不论是在收入较高的北京、上海、江苏和广东,还是更广泛地看东部、中部还是西部地区,中小微企业主家庭的人均纯收入和家庭纯收入均高于非中小微企业主家庭。提高收入,改善初次收入分配格局,还需要提高劳动份额。稳定收入和支出预期,降低预防性储蓄,从而促进消费的有效政策是完善社会保险体系。目前我国的社会安全网还有不完善的地方。对收入的保障集中表现在横向不平等,最低收入保障水平区域差异大;对支出保障不完善则主要体现在医疗方面,尤其是大病医疗保险的渗透率问题。
报告认为,扩大中等收入群体,改善收入分配,在关注老问题的同时,还需未雨绸缪,积极应对技术进步和人口老龄化的潜在冲击。技术进步带来的收入极化将对中等收入群体构成巨大威胁。对于中等收入群体来说,技术变革的影响可能更为直接和深远,他们将因此面临巨大的就业和收入的不确定性。因此,国家要制定适应技术革新时代的人力资本战略,为中等收入群体稳固收入和顺利转变提供技能培训和就业保障。同时,随着人口老龄化的警钟敲响,老龄人口对于中等收入群体规模的影响也不容忽视。2.6亿老龄人口面临着养老和医疗的庞大支出和巨大风险,极有可能从中等收入群体滑入低收入群体。而且,家庭的养老压力也将加剧正处在劳动年龄的中等收入群体。对此,应采取系统、积极的应对措施,包括全面的鼓励生育政策、多重延长人口红利的措施、相应的养老保险制度、科技政策和产业政策。
转自:中国发展网
【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所属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违者本网将保留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力。凡转载文章及企业宣传资讯,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立场。版权事宜请联系:010-65363056。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