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30年居民环境与健康素养水平达到25%及以上


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   时间:2025-08-26





2030年居民环境与健康素养水平达到25%及以上

多部门发布健康环境促进行动实施方案


  近日,国家疾控局、国家发展改革委、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家卫生健康委等16个部门联合印发《健康中国行动--健康环境促进行动实施方案(2025-2030年)》(以下简称实施方案)。实施方案的出台,旨在全面推进美丽中国、健康中国建设,通过一系列有力举措,营造宜居绿色安全的健康环境,对我国居民的生活和相关行业发展将产生深远影响。


  明确目标


  实施方案明确,实施健康优先发展战略,以保障人民健康为出发点,以解决损害群众健康突出环境问题为重点,关注健康全过程,重视源头预防、问题导向和精准发力,推动将环境健康理念融入各领域政策体系。


  在目标设定方面,实施方案提出,到2030年,实现居民饮用水水质达标情况持续改善,居民环境与健康素养水平达到25%及以上等两个结果性目标,以及倡导生活垃圾分类,倡导防治室内空气污染,倡导学校、医院等人员密集场所定期开展应急演练,倡导提高自身健康防护意识和能力等4个倡导性指标。


  与此同时,实施方案强调,将通过多种形式开展宣传教育活动,每三年组织开展一次全国居民生态环境健康素养监测。鼓励公众在日常生活中践行“衣食住行用”全方位的绿色低碳生活方式,如节约水电、选择绿色出行、参与“光盘行动”、减少使用一次性用品和塑料制品,并做好个人碳足迹管理。同时,引导公众主动学习环境健康知识,增强风险防范意识,包括学会识别环保标识、关注天气预报以应对极端天气,关键时刻掌握自救互救技能等。


  在居家层面,倡导养成均衡饮食、适度运动、戒烟限酒、规律作息、充足睡眠等健康生活方式,减少电子屏幕依赖。提倡简约绿色装修,选用安全环保的家电和适老适幼设施,保持家居清洁。例如,在装修材料的选择上,鼓励使用获得环保认证的产品,从源头减少室内空气污染。此外,还倡导尊老爱幼、勤俭节约等传统美德,营造和谐的家庭氛围。


  重点关注


  社区环境建设是重点之一。实施方案要求完善社区垃圾分类管理,推进社区绿地、步道建设和维护。鼓励社区设立配备健康监测和急救设备的健康小屋或健康驿站,优化公共空间设计,普及无障碍设施,加强噪声管理,打造全龄友好、安全宁静的社区环境。例如,通过合理规划社区步道,满足居民日常锻炼需求;设置更多垃圾分类投放点并加强宣传引导,提高居民垃圾分类的准确率。


  同时,推进健康场所建设。公共场所经营者需强化卫生安全责任,完善安全设施、急救装置和无障碍通道,并持续推进禁烟。工作场所则要改善环境卫生和设施,以符合健康需求。比如,写字楼、工厂等工作场所应定期进行空气质量检测,优化通风系统,为员工提供健康的工作环境。


  实施方案提出,建设优美生态环境。在宏观环境治理方面,推动绿色发展,统筹产业结构调整、污染治理、生态保护和应对气候变化。加快新能源和清洁能源替代,推进空气质量持续改善行动,加强饮用水从“源头”到“龙头”的卫生安全管理,推进新污染物源头禁限、过程减排、末端治理的全过程环境健康风险管控。


  迎来机遇


  实施方案是《“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在环境健康领域的深化延伸。专家表示,良好的环境是人类健康生存和发展的基础,方案核心逻辑在于将环境质量与人民健康深度绑定,通过环境治理从源头上推动健康结果改善。


  随着方案中对环境污染防治、新能源和清洁能源替代等要求的推进,环保产业将迎来广阔的发展空间。污水处理、大气污染治理、固废处理等领域的企业将获得更多项目机会。例如,在新污染物治理方面,相关科研机构和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开发先进的治理技术和设备,有望形成新的产业增长点。同时,新能源产业如太阳能、风能、氢能等将加速发展,带动上下游产业链的协同进步。


  在经济影响方面,专家表示,将释放健康环境产业红利,包括健康家居与适老化改造产业,推动绿色装修材料(如低甲醛材料、空气净化产品)及智能适老化产品(防滑设备、智能急救包等)发展。


  业内人士认为,健康环境建设需要多部门协同合作以及全社会的共同参与。未来,政府部门、企业、社会组织和公众之间的合作将更加紧密,形成共建共治共享的良好局面。例如,企业积极履行社会责任,参与环保公益活动;社会组织发挥专业优势,开展健康环境宣传和监督工作。此次多部门联合发布的健康环境促进行动实施方案,从多个维度制定了详尽的措施,对相关行业发展产生积极影响,同时也为未来我国健康环境建设勾勒出清晰的发展路径。在各方共同努力下,我国居民有望享受到更加宜居、绿色、安全的健康环境。(依琰)


  转自:中国商报

  【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所属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违者本网将保留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力。凡转载文章及企业宣传资讯,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立场。版权事宜请联系:010-65363056。

延伸阅读



版权所有: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京ICP备11041399号-2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59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