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病夏治"受热捧 "三伏贴"规范贴敷护健康


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   时间:2025-08-01





 "冬病夏治"受热捧 规范贴敷护健康

专家:贴"三伏贴"是一种医疗行为,不建议网上购买


  7月20日是今年初伏首日,高温高湿天气虽对健康带来挑战,却也是"冬病夏治"的黄金时期,传统中医"三伏贴"成为众多居民的养生选择。而随着"三伏贴"市场火爆,提供者也从大医院逐渐走向各层次医疗机构,甚至美容院。自媒体、朋友圈等铺天盖地的宣传,亦让不明所以的市民认为"三伏贴"是"万能贴",争相排队,甚至抢号贴敷。


  其实,有关"三伏贴"的争议由来已久,莫衷一是。一边是被极度热捧,甚至被"神话"了的"三伏贴",能够"包治百病";而另一边则是被诋毁、被攻击的"三伏贴",更有自媒体称其为"骗局一场""害人不浅"。


  那么,"三伏贴"到底有没有用?敷贴治疗有没有门槛?带着这些疑问,记者走访多家医院和药馆。


  "三伏贴"被热捧


  7月20日,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的"三伏贴"挂号窗口前一早就排起了长龙。短短半天,线下挂号的患者已有约2000人,而此前已有约2万人在线上进行了预约。


  "冬病夏治'三伏贴',是中医'治未病'理念的集中体现。"广安门医院呼吸科主任李光熙介绍,在一年中天地阳气最旺盛的三伏时期,将"消喘膏"贴敷于肺俞穴、心俞穴、膈俞穴,能够温经通阳、祛除阴寒,从而预防冬季易发的呼吸道系统疾病。


  李光熙介绍,最初"三伏贴"是直接使用普通医用胶布进行固定,但后来发现许多患者会对胶布出现皮肤过敏现象,因此改进为先用脱敏胶布进行第一次固定,再使用普通医用胶布进行第二次固定,能够有效减少皮肤过敏。


  在记者的走访中,多数医院的贴敷流程较为规范,就诊者需在中医科或专门的科室挂号,由中医师经过诊脉与问询后,进行体质判断,确定是否适合贴敷"三伏贴",再选取适宜的穴位和经络,最后提醒就诊者贴敷的时间及注意事项。


  在多家医院的贴敷室内,"三伏贴"都是白色或黄色胶布中间包裹着药膏,记者询问得知,这些配方通常包括白芥子、甘遂、细辛、姜汁等中药材,但核心药料的配比和工艺,每家医院各不相同。


  市场火爆 乱象频生


  目前,"冬病夏治"的市场蛋糕越做越大,不少三甲医院表示,"贴敷的号早就挂完了,APP上挂号至少提前一周,还有的是提前一两个月找大夫约的号,或者以前贴过的患者加入了我们的微信群。""不是限号,而是贴敷的药剂就那么多,没有号就没有药。"


  "三伏贴"的火爆也带来不少乱象,一些商家嗅到了其中的"商机",例如一些养生保健馆、药店、电商等纷纷推出"三伏贴"的"便利贴""万能贴",患者自行购买,照着图上的穴位自行贴敷,并且这些商家夸大"冬病夏治"的效果,打着"包治百病"的幌子,误导了群众错误理解"冬病夏治"防病的理念。


  在电商平台上,"三伏贴"被一些商家包装成包治百病的"万能贴",宣称可以治疗消化、呼吸、免疫系统疾病,对祛风湿、降"三高"等有功效。不少商家标示"祖传配方""医院同款""厂家直销",出售的产品款式琳琅满目,品牌多样,显示的月销量动辄数万件甚至数十万件。


  产品的成分也五花八门。如"广药白云山三伏贴"原料为艾草、细辛、白芥子、干姜和花椒,"荆王御艾三伏贴"原料则为元胡、生姜、甘遂、麝香、细辛和肉桂,还有个别产品成分达20余种。另外,部分散装"三伏贴"则直接是无任何标识的"三无产品"。


  据《中国中医药报》报道,每年贴敷期间,全国各地医院皮肤科都会接诊不少因"三伏贴"引起的皮肤损伤患者,其中儿童占比高达40%以上。这些皮肤损伤主要表现为局部红肿、水疱、糜烂甚至溃疡,严重者可留下永久性瘢痕。


  "三伏贴"并非人人适用,尤其对于儿童,更需谨慎。除此之外,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中医医院呼吸科副主任医师孟广松告诉记者,在治疗过程中,还要注意贴敷后应避免剧烈运动及大量出汗,以防药物脱落;尽量减少电扇、空调直吹,以免影响药物的吸收。在贴敷期间的饮食宜清淡,尽量避免食用寒凉、过咸等食物。


  "'三伏贴'本身是一种药物,贴'三伏贴'是一种医疗行为,任何药物的使用都建议在正规医疗机构医生的指导下进行,以保证安全。尤其是首次贴敷的患者,医生需根据患者自身的体质、症状来选择贴敷穴位。穴位贴敷治疗需要医生进行专业指导,不建议从网络上非正规医疗机构购买'三伏贴'。"孟广松说。


  转自:消费日报

  【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所属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违者本网将保留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力。凡转载文章及企业宣传资讯,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立场。版权事宜请联系:010-65363056。

延伸阅读



版权所有: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京ICP备11041399号-2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5964